墨韻千秋 竹影寄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16 11:26:43
來源:中國文化報

墨韻千秋 竹影寄情

字體:

 《瀟湘竹石圖卷》局部

  明代夏昶《墨竹圖》

  竹子生而有節,主幹挺拔,寧折不屈,深受人們喜愛,與梅、蘭、菊並稱為“花中四君子”,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古往今來,“清姿瘦節”“虛心凌雲”的竹子,也吸引着歷代畫家在紙上揮毫潑墨、“開枝散葉”,並以之自喻自勉、寄託情懷。

  唐代花鳥畫獨立成科,此時的竹,就像一位遺世獨立、低調謙遜的雅士,常常隱匿於畫卷邊緣,甘為襯景。它以修長之軀、婆娑之影,默默映襯着那些灼灼盛放的嬌花、靈動俏皮的飛鳥,無聲訴説着自然的清幽與和諧。唐代畫家邊鸞長於花鳥,創制折枝法,營構出“點畫蕩漾空際”的境界。

  五代亂世紛爭,畫壇卻異彩紛呈,“黃筌富貴、徐熙野逸”,開啟影響後世千年的兩大花鳥畫審美風格類型。這兩種風格,一雅一野,一繁一簡,如兩條奔騰不息的江河,滋養後世無數畫者的創作靈泉,也讓竹在畫中衍生出多元意趣,或為高閣華堂的祥瑞點綴,或作隱者茅捨得知心陪伴,承載着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作者對竹的萬般情愫,於歲月長河裏搖曳生姿、綿延不絕。

  宋代文風浩蕩,畫家感佩於竹子剛直、堅韌的風姿,進行單獨描繪,使水墨竹成為獨立畫科。北宋文同、蘇軾開文人寫意花鳥畫之先河,尤以墨竹為上品。其寫竹不止於狀貌,還在於以筆墨表達對竹之高潔品格的讚美與嚮往。&&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同《墨竹圖》,竹竿以圓渾中鋒行筆,竹節用鉤筆留白,葉之墨色濃淡相宜,筆筆飄逸自如,畫面生機盎然,呈現出畫家的精神追求。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據説出自蘇軾之手,畫中一片緩坡,兩塊臥石錯落其間,幾叢疏竹迎風而立,四週煙水浩渺、雲樹朦朧。咫尺畫幅,仿若藏納千里江山,盡顯悠遠意境,讓人嘆為觀止。竹子堅韌,曲而不折,有君子之風;岩石堅貞不移,歷久長存。蘇軾把立意、題材與筆墨高度融合,將活潑的生命精神與高潔的人生追求體現在對瀟湘竹石的描繪上,彰顯了濃郁的詩情、悠然的畫意,以及竹“堅韌、高直、中空、有節”的精神品質。

  明代畫壇,夏昶的《墨竹圖》在竹畫中堪稱獨樹一幟的存在。這幅畫描繪了一竿倒垂竹,生動刻畫了竹子在風中搖曳、柔韌倔強的情形,有“枝活葉葉動”的效果,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蓬勃景象。

  清代畫家鄭板橋自謂:“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他喜竹愛竹,在《題畫竹》中言:“蓋竹之體,瘦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幹霄,有似君子豪氣凌雲,不為俗屈。”其吟竹詩卓爾不群,留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等妙句。鄭板橋的竹不屬於蕭疏淡泊的圭老一體,也不屬於狂放霸悍的怪誕一格,而有着對自然之竹千錘百煉後塑造的坦蕩與落拓面貌。寫竹畫竹,也是在表達心志。比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詩,字裏行間既有明智自勉之心,也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官員兩袖清風、心繫百姓的情操自然相照。在辭去濰縣知縣時,鄭板橋畫《墨竹》並題詩“不過數片葉,滿紙俱是節。萬物要見根,非徒觀半截”,剖明自己的心跡與情懷。

  至19世紀,中國畫中的竹在中西方文化藝術的碰撞與對話中萌發新質,孕育出匹配於時代的表現形式。海派畫家蒲華尤擅畫竹,有“蒲竹”之譽。其筆下之竹淳厚多姿、燥潤兼施、蒼勁嫵媚、風韻清健,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情意。張大千和傅抱石筆下的《竹林七賢圖》,弱化對山水的描繪,只取墨竹為背景,幽篁挺秀可人,七賢悠游其間,充分展示了受中國文化滋養的藝術家的想象力與才華。

  青竹直耐清風破,自有高潔不染塵。竹有着挺拔清逸的外形、中空有節的枝幹、剛健不屈的品性,歷代畫家傾心繪竹,絕非僅為筆墨之趣,更在於借竹喻人、傳情達意。這也讓畫紙上的芊芊翠竹,以其多樣的筆墨特徵、深厚的人文情感,成為傳統文化符號和精神意象,涵養着一代代中國人虛心勁節、謙恭自持、自強不息、挺拔向上。(褚賽)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