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
在吉林省博物院,有一個住單間展櫃的“鎮館之寶”來頭不小,它就是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
帶鉤為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繫腰帶之挂鉤,古時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的。帶鉤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到漢代廣為流行,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消失。古代帶鉤首先是實用品,主要用來結帶;其次,製作精美華麗的帶鉤是貴族及文人武士身份的象徵。
“丙午神鉤 君必高遷”,這件刻有祝福的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於1968年出土于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鄉福利村,是漢中央王朝賜予夫余國貴族的遺物。
夫余國是濊貊人在我國東北松花江流域,長春、吉林一帶建立的古代王國,公元前3世紀至2世紀建國,至公元494年滅亡。大約600年的時間裏一直隸屬於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統轄下的地方民族政權。
帶鉤長15.7厘米,是國家一級文物,造型精美,鑄工精巧,加之通體錯金銀,鑲嵌寶石,是一件罕見的漢錯金銀工藝珍品。
帶鉤首部為獸首,似龍非龍,兩眼各鑲一顆紅色石珠,前額嵌一綠松石,羽用金銀絲錯成。鉤身作鳥喙神人,眼窩嵌藍色寶石,額前鑲一滴水狀綠松石,雙手抱魚,作吞食狀。
魚身通體以金絲填成鱗片,體側嵌二銀片,似滴水狀。魚置於神人懷中,能上下活動而不脫出。尾部作鳳尾,分三股,一股下垂,兩股捲曲,口含一藍色寶石;雙足、雙翅捲曲向後成環形。
帶鉤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圓鈕,鈕面錯銀,作卷雲狀,中心嵌一紅寶石。上部腹面錯金銘文“丙午神鉤,君必高遷”八字。下部飾飛鳳,頭足錯金,翅、尾和體部錯銀。“丙午神鉤”渾身鑲嵌了11顆寶石。
有關帶鉤手抱魚的造型,曾有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認為帶鉤上的這個神人屬於形象兇惡者,具有鎮邪驅魔的用意。
帶鉤上的神人就是傳説中堯時“四兇”之一的驩頭,其原形為鴟鸮,既能避邪,又能避兵;其手抱魚形,既是驩頭的特徵,又有趨吉的意義,其銘文也是一段吉語祝辭。
清朝人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一書中,記載了一件“丙午神鉤”,跟這件帶鉤基本相同,就是銘文少一個“必”字,而且是用銀絲錯成。但阮元所説的那件帶鉤,至今下落不明。(文圖由悠游吉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