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旅游熱潮涌 文化空間煥新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02 17:25:15
來源:新華網

文博旅游熱潮涌 文化空間煥新游

字體:
  2024年以來,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和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文博旅游熱度持續走高,文化空間旅游化改造進程不斷加快,全年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呈現出一系列新風貌、新趨勢。
2024年7月23日 在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拍攝的展品。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7月21日攝。
  文博旅游年輕化、多樣化、融合化發展
  從規模來看,青年人、親子家庭成為文博游熱潮的“主力軍”,據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5月,文博游相關産品預訂用戶中,45歲及以下用戶佔比達86%。從類型來看,衍生出“博物館+旅游”“非遺+旅游”等多樣化産品,2024年國慶假期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7488萬人次,“跟着博物館去旅游”成為文旅消費新增長點;“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各地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1.2萬餘場,帶動出游人次同比增長6.3%。從結構來看,跨界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催生“文博+游戲”“文博+劇院”等新業態,其中《黑神話:悟空》以高精度三維掃描技術實現文化遺産的游戲化呈現,游戲上線3天后,山西省27個涉文物景點接待游客量環比增長21.86%,門票收入環比增長16.18%,掀起文化遺産旅游新熱潮。
  文化空間沉浸式、品牌化、多功能發展
  數字技術賦能沉浸式發展,AR、VR等技術應用為游客提供了高代入感的沉浸式體驗,如三星堆博物館推出“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大空間VR沉浸式探索體驗項目,打造超現實考古體驗。創意IP實現品牌化運營,文化場館以個性化、生活化的文創IP為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如甘肅省博物館通過打造“神馬來了”等文創IP,煥活博物館品牌新動能,2024年上半年接待觀眾1100.288萬人次,同比增長45.5%,實現了文化空間旅游化改造的破局創新。軟硬體升級實現多功能發展,劇院、博物館等文化空間通過豐富文化活動、優化服務設施等途徑實現“軟體”和“硬體”同步提升,如天橋藝術中心通過豐富劇目供給、開設餐飲文創空間、引入住宿業態等途徑,打造了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
  多重因素共同驅動,激發場景發展動力
  政策保障體系健全,九部門聯合製定《關於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增強公共文化場所旅游吸引力;鼓勵文博單位科學調整開放時段,為文博旅游、文化空間升級提供工作指引。人民群眾素養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産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日益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高漲,博物館等承載歷史和傳承文化的場所成為人民群眾釋放文化熱情的重要空間。技術賦能拓展可能,數字技術賦能文物數字化保護,實現文物數據的聚合和管理,促進了文物數據的復用增效和融合創新,提升了文化可及性;數字技術賦能文物數字化表達,通過打造沉浸式展覽、文化遺産游戲等方式,實現文物內涵的互動化演繹,豐富了文物的數字敘述表達形式,增強了文化空間的體驗性。社交媒體提升熱度,社交媒體的發展逐漸改變了傳統“點對點”的信息傳播方式,熱點打卡、體驗分享等社交行為日益成為主流,通過激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形成強大的口碑傳播效應,形成了“好口碑-高客流”的良性循環,推動了文博旅游和文化空間的體驗熱潮。
  多方升級全面提升,深度融合與時俱進
  隨着文旅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文博旅游、文化空間旅游也將展現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趨勢。科技賦能實現全環節滲透,“設計生産-展覽展陳-智慧管理-智慧服務”等全環節有望進一步提升精準度、個性度、互動度。産品供給注重定制化路線,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手段,量身定制的文博旅游産品和文化空間游覽路線將逐漸興起,文博旅游吸引力和滿意度日益提升。跨界融合實現縱深化拓展,文博與餐飲、住宿、游戲、影視等領域的跨界合作進一步深化,文化空間與“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一站式、綜合性文化空間,增強對各層級受眾群體的吸引力,持續擴大“文博+”“文化空間+”的影響力與覆蓋面。
  (作者:宋洋洋,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産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以上報告由新華網文化産業研究院與新時代文化旅游研究院聯合發布
【糾錯】 【責任編輯:楊陽 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