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4年全國音樂劇市場中,演藝新空間及小劇場演出的場次佔比近70%,市場影響力不容小覷。
近年來,以上海音樂劇市場為代表,涌現出不少優質的演藝新空間作品。不同於傳統大劇場,演藝新空間在豐富戲劇演出形式的同時,以其靈活性和創新性成為培育人才、推動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也面臨着題材創新不足、質量監控缺乏等問題。演藝新空間會給音樂劇行業帶來哪些發展?
新興市場排頭兵
2024年年末,在上海,“進商場看戲”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南京東路第一百貨C館7層,5000平方米的空間被分割成十多個演藝新空間,不同題材的音樂劇在此駐演。過去,商場關門歇業後,門外一片寂靜;而今,晚上10點,剛剛散場的觀眾還在商場門口聊得火熱。
在上海人民廣場周圍,類似的景象屢見不鮮。
2019年,上海推出《上海市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促使其演出場次每年不低於50場,以及可將寫字樓、商場、園區的非標準劇場轉換為演藝新空間。2020年,以戲劇廠牌“一台好戲”製作的環境式駐演音樂劇《阿波羅尼亞》為始,上海音樂劇在演藝新空間領域找到了新的發力點。如今,在上海環人民廣場半徑一公里內,五六十個演藝新空間散落在亞洲大廈、第一百貨、大世界等地。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等聯合發布的《2024中國音樂劇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1月至10月,在全國票房排名前10的音樂劇作品中,《時光代理人》《嗜血博士》《#0528》《狂炎奏鳴曲》《阿波羅尼亞》均是在上海駐演的演藝新空間項目;而演出場次排名前10的作品,全是演藝新空間項目。
演藝新空間打破傳統觀演關係,強調沉浸式和參與感,演出形式更加靈活。不同於傳統鏡框式舞&,觀眾可以在風格復古的“小酒館”里落座,不同位置會收穫不同的觀演體驗。“音樂劇的娛樂和商業屬性,與演藝新空間的演藝模式高度契合。”“一台好戲”副總經理袁齊介紹,2024年,《阿波羅尼亞》迎來了在上海的第1000場演出,這種圍繞劇目內容量身定制的沉浸式觀劇環境仍在吸引新的觀眾前來觀演。在各類社交&&上,有不少觀眾分享選座經驗,解析不同座位帶來的體驗。
“通過這些演藝新空間項目,周圍商圈的餐飲、購物業態被盤活了。”《嗜血博士》製作方、戲劇廠牌涵金文化製作人覃子瑄介紹,此類駐場演出集聚帶産生了鮮明的帶動效應,催生了文旅新業態和新消費。
行業發展助推器
過去4年間,各類演藝新空間項目紛紛涌現,有的長期駐演,有的曇花一現。身處大浪淘沙的市場中,演藝新空間也在促使音樂劇行業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需要10個顧易。”談及演藝新空間項目的運營感受,覃子瑄發出如此感慨。顧易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承擔了涵金文化部分作品的作曲、音樂總監和主演工作。放眼當前上海音樂劇市場,不難發現各個項目的主創團隊之間存在着極大的交叉,這也反映出行業人才的緊缺程度。
演藝新空間模式發展早期,各類版權劇項目迅速打開了新興市場的大門,培育了大批觀眾,完成了行業發展的前期積累。搭好了&子,還得有大量優質的內容來填充。而打造優質內容的關鍵之一,就是行業優秀人才的培養。
演藝新空間的存在,為音樂劇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我們一年500場演出,從舞監到燈控、音控人員,他們在小劇場裏磨合成長,為將來走向大劇場打下基礎。演員也是一樣,幾百場的小劇場演出磨煉下來,再去大劇場就會游刃有餘。”覃子瑄説。
除了行業人才不足,各類演藝新空間項目的同質化和長期駐演的質量不一等問題,也給音樂劇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考。袁齊介紹,為確保演出質量,他們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制定並不斷更新劇目製作、演出運營等領域的標準作業程序。“在演藝新空間,會發生在傳統劇場裏無法預計的突發狀況,比如演出過程中觀眾和演員的動線衝撞等,就對場務的控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場務只有熟讀熟背劇場管理規範,才能正確引導觀眾。”
當“新空間”走出上海
演藝新空間模式在上海音樂劇市場的成功,能否被複製到其他城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區分音樂劇市場中巡演項目和駐演項目的運作模式。袁齊介紹,目前國內的巡演項目大部分由演出製作方、出品方和巡演經營方共同承擔。到其他城市巡演時,出品方往往會選擇與保利院線、中演院線等演出經營方合作。但駐演項目並不涉及這些外包合作內容,製作出品方在做駐演規劃時會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回本週期。
“演藝新空間項目能否複製到其他城市,需要看具體城市的市場容量、活躍程度、目標人群以及營銷方案等。”袁齊説。比如北京西區劇場,首先採取的就是承接上海成熟演藝新空間項目的鏡框舞&版本。
2023年,《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培育多場景多業態演藝新空間。同年,東城區授牌大麥新空間當然有戲沉浸式劇場、笑果工廠隆福寺店、顏料會館、77劇場、南陽共享際5家演藝新空間,西城區授牌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新空間劇場、繁星戲劇村、正乙祠戲樓等8家演藝新空間。“基於此,我們也考慮對西區劇場進行改造,未來將更偏向上海市場的經營模式。”袁齊説。
“任何項目的成功,都有天時、地利、人和多種因素,一個項目成了並不意味着只要複製它就一定能成。”業內人士認為,只有不斷創新、紮實創作、因地制宜,才能為演藝新空間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丁貴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