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時節,雲貴高原東面黔桂交界的大苗山寒風凜冽,一些山峰、牧場已被冰霜覆蓋。
從南寧出發,馬不停蹄趕了2小時高鐵、1個多小時高速公路、5小時盤山縣道之後,12月14日傍晚,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組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藝采風小分隊,順利到達大苗山深處的烏英苗寨。
“美麗的新娘”
古樸而美麗的烏英苗寨地處山谷,從外面進來要翻越海拔1900多米的山脈,然後急轉下到海拔1300米的谷底。汽車在村口一個“跨省客棧”旁停下,打開車門,一陣冷風襲來,大家趕緊拉高衣領。此時,烏英苗寨聯合黨支部的貴州支書潘進田、廣西支書梁成張已經在等着了。
“跨省客棧”是一家苗族風格的吊腳樓民宿,裏裏外外挂着金黃的玉米、火紅的辣椒、淡灰的粟,一派豐收景象。兩位支書和鄉親們在這裡熱情招待采風小分隊。圍着一鍋滾燙的酸湯,加上鄉親們的一股熱情,大家一身疲憊和饑寒煙消雲散。
烏英苗寨是一個自然屯,一寨跨黔桂兩省區。至2023年底,烏英145戶居民中,104戶屬廣西的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41戶屬貴州的從江縣翠裏瑤族壯族鄉南岑村。戶籍雖分屬兩省(區),但在烏英人心裏卻無桂黔之分,所有田産、房屋全是“插花”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苗語中,‘烏英’意為‘美麗的新娘’。然而,多年前,這裡生活條件艱苦、群眾思想封閉,很少有姑娘願意嫁到這裡來。”潘進田説,可喜的是,經過前些年的脫貧攻堅之後,如今一切都在發生改變,舊貌換了新顏。
“都是自己生活中的詩人”
聊興正濃,一陣悅耳的蘆笙旋律飄了過來。“那是夜校班在上課,今晚的內容是練習吹蘆笙。”梁成張説,蘆笙是苗家人的重要樂器。苗家人有男吹蘆笙女跳踩堂舞的傳統,現在人們觀念開放了,越來越多的婦女也學習吹蘆笙。
晚上8點多,在村幹部的帶領下,采風小分隊來到烏英夜校班教室——一座磚木樓的3層。十幾個婦女正在用心練習蘆笙吹奏,老師是年過七旬的村民梁安合。梁安合做過代課教師和村主任,一直熱心苗寨傳統文化傳承。
梁安合説,苗族擁有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比如銀飾、坡會、苗歌等。“苗歌和漢語古詩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情感豐富,優美動人。每一位唱着苗歌的苗族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詩人”。
“在烏英小學教學樓加層,有一間非遺課堂,專門教苗族舞蹈、蘆笙、織繡和亮布製作等課程,學校每週為學生安排兩節非遺課。”陪同采風的桿洞鄉宣傳委員黃麗蘇説,這幾年,烏英苗寨年年舉辦亮布文化節。每逢節日,家家戶戶的門口、窗&亮布招展,別具韻味。如今,在各級政府支持下,烏英還建起了亮布廣場。
“烏英苗寨裏做亮布最出色的是韋妹麗。8年前,她就被選為苗族亮布製作技藝融水縣級傳承人。”梁安合自豪地説。
“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夜校班的緣起和最重要功能,是教寨裏婦女學普通話。”潘進田説,各個民族不斷發展、交往、交流和交融,&&會越來越密切,不會説普通話可不行。
“曾經,因為地處偏僻和舊俗偏見,寨裏大部分婦女不會講普通話。聽不懂廣播電視,看不懂書,和外人交流不了。”説到語言不通,村民梁足英一臉害羞。
“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也意識到這一點,大家一起商量解決問題。”梁成張説,首先是申請在苗寨舉辦普通話和苗語培訓班,要讓苗寨婦女學會普通話,讓外來駐村的工作隊隊員學會苗語,消除交流上的障礙。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2019年,我們柳州市啟動了‘雙語雙向’助力脫貧攻堅活動,幫助全市少數民族群眾學普通話、鄉鎮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學民族語言。”黃麗蘇説,烏英苗寨是第一批實施“雙語雙向”項目的村落之一。
“夜校班開班的那天晚上,寨裏的人們奔走相告。飽嘗不會普通話苦頭的婦女們樂開了花,特地穿上新衣服去上課。”梁足英説。
幾年來,有100多位老師、大學生、記者、電視台主持人等,走進烏英苗寨夜校班義務教課。
“這些老師從全國各地而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但都有一顆同樣的團結心,為苗寨婦女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説起夜校班,梁成張感慨萬千,“烏英夜校班背後站着黨和政府,站着許多熱心單位和愛心企業,他們時刻關心着這個偏遠的苗寨。”
“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
山裏的人想出去,山外的人想進來。隨着旅游的興起,烏英美麗的山水風光、保護良好的民居和多彩的苗族風情,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山外游客。
“對此,融水縣有關部門和桿洞鄉黨委、政府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烏英苗寨發展文化旅游業,以‘旅游+農業産業’模式,推動鄉村振興。”黃麗蘇説。
夜校班學員何玉清和丈夫吳新仁勇做“最早吃螃蟹的人”。何玉清説:“當時我們覺得,鄉村旅游火了,游客需要住宿,可以建一家民宿,名字就叫‘跨省客棧’。”2022年,“跨省客棧”開張營業,成為八方游客探訪烏英苗寨、暢游大苗山的落腳點。
現在,烏英苗寨的許多土特産,通過“跨省客棧”銷售到山外去,幫助村民增收。同時,一些學會普通話的苗族婦女,開始嘗試學習做導游、開辦民宿、網上直播銷售土特産和民族特色産品。
“我知道,我們還是以前的我們,我們又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我們。我們將在融入世界的這條路上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已經能説一口流利普通話的梁足英,對自己和烏英的未來充滿信心。
“新時代的山鄉巨變不僅僅在物質上,更在精神文化上,烏英苗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山裏人埋在心底的夢想正在被喚醒,他們的命運正在發生改變。”采風小分隊的壯族作家黃佩華説,烏英苗寨像一面鏡子,照見了當代和諧發展、民族團結的中國。
夜已深,大苗山回歸寧靜。烏英苗寨的故事講不完、聽不夠……(賓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