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山河路 | “一城雙寺” 觸摸世界文化遺産千年歷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20 09:32:18
來源:央廣網

萬里山河路 | “一城雙寺” 觸摸世界文化遺産千年歷史

字體:

  18日,“萬里山河路”網絡媒體山西行打卡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雙林寺、鎮國寺。冷冽寒風中,這“一城雙寺”更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走過古城的一磚一瓦,仰觀鎮國寺大殿的構造精巧,端詳雙林寺彩塑的多姿神韻……在山西平遙,讓我們觸摸千年歷史,感受文化之美。

  遠眺平遙古城(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來到平遙古城南門遠遠望去,青磚高墻、犬牙交錯、巍然屹立、古樸雅致。平遙古城墻是中國國內僅存的完整的古代縣級城墻,它始建於公元前827~782年的西周宣王時期;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城垣基礎上重築擴修;到清末500多年間歷經26次補築完善,固墻包磚,更新城樓,增設敵&,加修甕城……便形成了今天矗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規模完備、古樸壯觀的古城。

  南門是平遙古城的主門,也叫迎薰門,隱含祥和美好、喜慶大吉之意(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明清兩代以來,平遙縣是山西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金融業的發祥地,許多的豪商巨賈多雲集於古城,商業,貿易的吞吐量遠非其他縣城所能比擬。創立於公元1823年,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銀行”日昇昌票號就誕生於此,當時全國51家票號中平遙有22家,票號生意與晉商的繁榮密不可分。時至今日,仍有許多百姓居住於古城內,他們或開設民宿或經營店舖……讓這座古城煙火不熄,活力依然。

  日昇昌票號坐落於平遙古城西大街(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1997年12月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之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做出了如此評價,可以説平遙古城是一部用秦磚漢瓦寫就的千年古書,每一條磚縫裏都濃縮着歷史的印記。

  平遙古城西大街(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距離平遙古城不遠,是同平遙古城、鎮國寺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雙林寺,這裡有無數精美絕倫的彩塑、壁畫,被稱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

  雙林寺天王殿前廊下的“四大金剛”像(央廣網記者 郎麒攝)

  雙林寺的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但據相關資料記載,寺院的重修年代在北齊五平二年,由此推算出其始建年代在北魏早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雙林寺殿宇經歷代重修,現保存下來的是元、明、清三代的建築。

  雙林寺擁有1600余尊彩塑,被稱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寺內現存1600余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集宋、元、明、清歷代彩塑之精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真正的、獨一無二的珍寶”。

  悠悠歲月,無數寺廟建築都在漫長的歷史中被湮沒,然而,由於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原因,山西保存了全國僅有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築,平遙鎮國寺即為其中之一。

  鎮國寺外景(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鎮國寺創建於五代時北漢天會七年,即公元963年,係皇家赦建,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現存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建築44間,彩塑51尊,壁畫100余幅。

  精美絕倫的壁畫、彩塑(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萬佛殿,是當今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也是鎮國寺的精華所在,有“千年瑰寶”的美譽。萬佛殿的鬥拱結構別具一格,總高達到174厘米。如此大的一座殿中沒有一根釘子,主要是“鬥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鬥拱的變化極為顯著,它能代表各個時期建築藝術的程度趨向。

  萬佛殿保留和繼承了唐代碩大雄壯的風格,使建築輪廓更加秀美壯觀,氣勢雄渾。更重要的是,它對內減輕了梁架跨度的負荷,對外承托着深遠翼出的屋檐,使建築功能和結構藝術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記者郎麒)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