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古代帝王容貌 賦予歷史鮮活氣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6 09:59:59
來源:科技日報

復原古代帝王容貌 賦予歷史鮮活氣息

字體:

  圖為觀眾參觀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本報記者王禹涵攝

  11歲的欒宗齊是個“小歷史迷”,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裏,他好奇地摸摸基因測序儀,盯着復原後的人像圖看了很久,又和數字人“宇文邕”對起話來。和他一樣來參觀的小朋友,個個興致勃勃,像是在科技館暢游。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對話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吸引了眾多歷史文化愛好者前來。

  科技考古是一門融合了諸多理論與技術的學科,在考古遺址及出土遺跡、遺物的研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陜西北周武帝孝陵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過程中,科技發揮了強大的賦能作用。此次是首次以展覽形式來展現科技在考古中的應用,開啟了國內博物館科技考古展的嘗試。

  將“實驗室”搬進博物館

  步入展廳,記者的目光被一幅圖畫所吸引。作為背景墻,這幅由分子化學公式組成的畫,讓展覽科技味十足。

  1993年,陜西咸陽一座古墓被盜,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搶救性發掘時發現,這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與皇后阿史那氏合葬墓——孝陵。這一發現,拉開了探索北周時期歷史文化的大幕。

  今年3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復旦大學聯合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採用顱骨CT掃描等技術初步復原的宇文邕面貌。此外,他們還從族群起源、面貌復原、死亡原因、飲食結構等方面揭示了宇文邕的生前景象。

  “我們注意到這個前沿研究,嘗試做一個科技考古成果展。”陜西歷史博物館策展人潘婷&&,此次展覽未展出實體文物,而是將文物的歷史信息濃縮在互動展板、數字人、AI模型等虛擬&&上。

  潘婷介紹,本次展覽引入了“實驗室”的概念,將歷史文獻與考古發掘相結合,對北周武帝孝陵的科技考古成果進行了科學轉化。在展廳內,燒杯、試管等有序擺放,營造了一個逼真的實驗室環境,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科技考古的獨特魅力。

  分子考古破解歷史謎團

  “你來自哪?你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你為什麼喜歡吃丹藥?”展廳中部,不少觀眾向數字人“宇文邕”連連發問。

  宇文邕在位期間曾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民族融合,對後世歷史産生深遠影響,卻在青壯年期突發惡疾離世。關於他的族源、外貌以及死因,一直眾説紛紜。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説:“遺傳學分析證實,宇文邕為來自古東北亞人群的鮮卑人與北方漢族的混血後裔。這一發現,不僅為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找到了血緣上的直接證據,還揭示了古代鮮卑的形成經歷了與周邊人群動態混合的過程。”

  通過分析控制頭髮、皮膚和瞳孔色素沉積相關的基因位點後,文少卿帶領研究團隊結合顱骨CT掃描技術對宇文邕的面貌進行了初步復原。這是我國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復原古代帝王容貌。

  看到黑頭髮、黃皮膚和棕色眼睛的數字人“宇文邕”,記者頓時感到歷史鮮活了起來。

  運用微量元素檢測,研究團隊還驗證了宇文邕的早逝是由慢性砷中毒引發的系統性疾病所致,而中毒引發的皮膚病也與史料記載的“身生癩瘡,惡疾而死”相吻合。文少卿介紹,宇文邕體內的砷、硼、銻的含量顯著高於同時期古代平民和貴族的平均水平,可能是因為他服食了以雄黃、礬石、硼砂、輝銻礦石為主要成分的丹藥。

  此外,研究團隊還對古長安城內不同階層的貴族和平民骨骼以及家養動物骨骼,進行了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從而揭示了6世紀長安城內不同階層農牧交融的飲食態勢。

  已破解諸多歷史謎團的分子考古技術,不僅能準確地還原歷史場景,還能為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提供科學依據。“既有考古的歷史厚重感,也有科技的時尚和活躍感。”文少卿&&,科技考古為歷史研究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讓研究者能夠從微觀層面解碼歷史,推動歷史研究邁向新境界。(記者 王禹涵)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