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畫,位列“國畫十三科”之一,是中國畫中獨特的畫種,因借鑒建築繪圖裏界劃的方法,作畫時用毛筆借助界尺引線,故得名。界畫多用以表現宮苑、殿閣、塔寺或舟橋等,其發端於五代時期,鼎盛於宋元,自明清雖仍有餘緒,但已日趨衰落。
內頁以折扇形花窗為造型的模切設計別具匠心。資料圖片
目前界畫已瀕臨失傳,《中國古代界畫研究》一書成為梳理界畫與古代建築關係以及界畫史的重要成果。書中對宋元以來的界畫加以系統研究,從建築學的角度,對界畫中的建築進行分析,並首次發表中國古代界畫中重要建築群與建築單體、典型建築類型等的復原與虛擬再現成果。
該書裝幀設計大氣、莊重,依據不同內容逐層呈現,立意高遠。古樸的書盒將書籍密封包裹,書籍封面則利用界畫抽象圖形和界畫的線性圖進行裝飾,風格統一且相互呼應。
“尺幅漢唐宮,方寸宋元閣”是這本書的開篇詞,也是書中內容的凝練。因此在開篇的裝幀設計上,設計師以古建築中不同花窗造型的模切透疊作為扉頁和章輯縮短頁的視覺亮點,或折扇形,或葵花形,層次分明,有着開山點題之意,也是對“方寸界畫”的巧妙回應。
書頁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翻閱。資料圖片
書中依據界畫細節繪製出相應建築復原圖。資料圖片
由於書中文章體例豐富,信息容量大,且界畫原作尺幅通常都較大,設計師在編排中穿插有大量以多折疊插頁形式呈現的經典界畫作品。《清明上河圖》《九成宮圖》《岳陽樓圖》《高士圖》等不同尺幅的畫作貫穿其間,縱橫交替有序,多種折手形式帶來豐富多樣的視覺感受,讀者既可以水平方向欣賞,也可以垂直方向翻閱,開啟全新的閱讀體驗。
細膩工整的筆墨、精湛高妙的畫技、豐富獨特的視角,歷代畫家將諸多早已不存於世的古代建築留存於藝術圖像之中。書中不僅通過多種圖解方式對古人繪製界畫的技法進行研究,對界畫中所表現的建築空間、形體與結構的可能原狀進行復原性探討,還通過特別設計放大的精美細節圖,對遴選出的《明皇避暑宮圖》《閘口盤車圖》等多幅界畫加以細緻剖析。蓬島瑤&、山中隱寺、林間閒亭、河上龍舟……畫作中的細節纖毫畢現,與並置的建築復原圖像相互呼應,學者甚至可以通過揣摩畫作中的小木作及門窗格柵、檐下鬥拱等裝飾構件,從而反推出當時可能採用的大木作營造之用材標準。該書通過匠心設計,詳盡展現了古代工匠們在建築構造與建築裝飾處理上的技術與工藝,有助於讀者深入理解古人在建築空間組織上的工巧與智慧,從而對界畫有進一步的了解與深度解讀。
全書用色古樸雅致,古色古香,依據內容結構的劃分,採用不同紙張材料和印刷方式組合呈現。書中的界畫作品選用了薄克重的宣紙印刷,色彩豐富,層次感強,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古畫的質感。其他內容則用普通印刷用紙呈現。深紅色的細線穿插在書頁之間,點綴和活躍版面的同時,自然地將書中內容串聯起來。
該書書名及標題和正文字體採用了董其昌的手寫體及SimSun系列,穩重且富有藝術氣息。書中表格以印白油墨的形式呈現,若隱若現的效果既保證了內容的展現,又恰當地作出了劃分。封底紅色印章的設計,在展現濃厚書卷氣韻的同時,也成為該書的總結性象徵。 (田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