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文化觀察丨航展背後的文化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11/21 12:24: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文化觀察丨航展背後的文化動能

字體:

  第十五屆中國航展於11月17日在珠海圓滿落幕。

  連日來,“殲-35A亮相”等航展相關內容持續火遍網絡,更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為期六天的航展,總參觀人數達到近60萬,簽約金額超2800億人民幣。

  兩年一屆的中國航展為何有如此魅力?除了“硬核”裝備讓航展“高光時刻”頻現外,其背後蘊藏的文化動能,或許也是答案之一。

  11月12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在珠海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新華網 崔紅宗攝

  “最硬核的展會”爆火

  “今天,追飛機!”這是第一次去珠海看航展的黃楚懿在開幕式當天發的朋友圈。

  11月12日至11月17日,這樣的朋友圈,成為一種令人羨慕的“炫耀”。

  11月13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員在珠海航展上向觀眾致意。新華網 丁梓朔攝

  連日來,殲-35A、殲-20和俄羅斯蘇-57戰機首次“會面”、紅旗-19地空導彈武器系統首次亮相、殲-15T艦載戰鬥機首次公開露面……珠海航展的多個“首次”以及“陸、海、空、天、電、網”全領域大國重器的集中亮相,在各大社交&&頻頻刷屏,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記者打開抖音&&發現,“2024珠海航展”話題播放量達20.3億次,新浪微博“珠海航展”話題閱讀量23.5億、討論量146萬。

  現場觀展情況同樣火爆。早在開展前幾天,珠海國際航展中心門票就已售罄。“每天9點就刷購票頁面,只搶到了15日金鳳&觀演區的票。”北京游客普女士説,丈夫是個軍迷,這次他們帶着不到6歲的女兒來現場,“想給她種下一個飛行夢”。

  山東觀眾張先生説:“觀展的人太多了,我看到周邊民宿還加設了觀景&,還有搶不到位置的游客在附近天橋和周邊山坡上觀看表演。”

  在機場跑道兩側的最高處、視角最好處站滿了觀眾,他們中有不少是專門“追飛機”的攝影師。畢業於航空航天專業的自媒體博主辛語哲説,“經常被飛行中的力量與美感吸引,航展像一座橋梁,讓觀眾了解創新與背後的歷史,承載着對航天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11月12日,觀眾在珠海航展上參觀飛行表演。新華網 崔紅宗攝

  自2008年開始,網名為“AK630”的攝影師參觀了每屆中國航展,他也去過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馬來西亞、巴林等地舉行的國際航展。“參加航展像完成一次‘打卡’。”他説,“我認為航空文化的魅力,就是在每一場飛行表演中,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也體現在這些高精尖的武器系統上。”

  據介紹,本屆航展展覽規模創歷史新高,首次實現“一展多地”,珠海國際航展中心共啟用13個展館,此外還有鬥門蓮洲“無人系統演示區”和金鳳&觀演區。共有47個國家和地區的1022家企業參展參會,其中包括159家境外展商,較上屆增長104%。

  黃楚懿説:“開幕式上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殲-20、運-20、殲-35A,同時,蘇-57的落葉飄也讓人印象深刻,那麼大一架飛機在天空中很輕盈,但落地之後又給人一種很強的震撼感。”

  11月14日,俄羅斯蘇-57戰機在珠海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新華網 丁梓朔攝

  文創:“帶得走”的航天文化

  航展文創産品銷售也異常火爆。“文創店都排大長隊,模型、鑰匙扣、徽章經常賣斷貨,不斷補貨還是供不應求。網店上的很多産品也經常斷貨。”來自徐州的觀眾戴先生説,他選購了很多徽章和鑰匙扣寄回去,送給同事和親友留念。

  11月13日,游客在珠海航展文創店挑選商品。新華網 崔紅宗攝

  在兵器館,一款售價約2萬元的半真槍文創引人注目,限量135套,短短三天內即被搶購一空。曾四次觀展的笑天説:“第一次觀展是2004年,那時只有類似兒童玩具的一些紀念品。這次印象最深的文創是殲-20、殲-35A兩款隱身戰機模型,這在20年前,即使是最樂觀的軍迷也是根本想不到的。這讓我感受到了中國航空工業水平的進步,令人無比驕傲。”

  收集和交換徽章,也是歷屆航展中最熱門的項目,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社交方式。以徽章為媒,軍迷、航迷、行業專業人士以及普通觀眾圍繞大國重器等共同語言分享與交流航空航天知識、國防軍事知識和見解,不同觀眾之間産生了交流的“火花”,形成了獨有的航展文化景觀。

  “航展徽章像社交的鑰匙。”一位多次參觀航展的觀眾説,“通過‘以物易物’的過程,慢慢地大家就熟悉了,認識了很多業界內外的朋友,挺有意思的。”徽章雖小,卻是一個窗口,展示着大國重器的發展,傳遞人們對航空航天事業的期盼。

  11月12日,珠海航展現場游客收集和交換徽章。新華網發 聶新鑫攝

  軍迷高先生認為,這些“帶得走”的航天文化,是一種場景消費,觀看飛機和飛行表演後的激動心情會促使人們去購買相關的文創産品,也進一步展現了中國航展IP形象,弘揚了航空航天文化和精神。

 航展背後的光榮與夢想

  世界航展,已有百年歷史。從1996年到2024年,28年間,中國航展從無到有,已然躋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也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展覽意義。

  攝影師“AK630”説:“在一屆一屆的航展中,能清晰地感覺到我們國家的航空實力在一步步走向強大,這正是航空文化的魅力所在。”

  辛語哲分享了讓他印象深刻的一個瞬間:“殲-20劃過藍天,我用鏡頭捕捉到它在陽光下機身的流線輪廓與涂裝的隱身效果。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中國航空工業幾十年努力的結晶。殲-20不僅是一架先進戰機,更是一種文化象徵,我想用攝影作品向觀眾傳遞它背後的技術進步和文化自信。”

  11月14日,中國殲-20戰機在珠海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新華網發 辛語哲攝

  除了大國重器多個“名場面”刷屏外,“航展現場全場觀眾齊唱‘歌唱祖國’”“珠海航展看得我熱血沸騰”“為什麼祖國的天空英雄輩出”“聽到大合唱的那一刻熱淚盈眶了”等充滿家國情感的熱搜也屢屢衝上榜單,彰顯了航展背後的文化共鳴。

  “心裏很激動,殲-20、殲-35A都出現了,感受到了國家繁榮富強!”一名香港觀眾説。“我感到無比驕傲。”黃楚懿説,“有機會還想看航展,在哪辦都會去的。”

  航展也是一道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軍迷“太湖啥個”認為,對青少年來説,航展可以沉浸式體驗航空航天文化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也能激發他們對未知探索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航展上,“白帝”空天戰鬥機、“寒光”通用垂直起降&&模型等亮相,這些都是航空主題科幻IP“南天門計劃”的內容。在中國航展上,“科幻照進現實”以文化創新的形式向觀眾呈現。

  除珠海航展外,近年來,航天航空文化IP還以多種形式進行了探索,並受到關注。以神舟傳媒、新華網等聯合主辦的“無穹——中國・航天沉浸藝術展”為例,據聯合策展人許玉介紹,項目開展後迅速成為熱點,元旦假期三天,每天都有接近五千人次參觀。“這個展覽,不僅要展現中國航天的榮耀和成就,更應該有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我們延綿的精神。”許玉説。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微信公眾號

  在春節、暑假、國慶等假期,去海南文昌追火箭、去貴州平塘看天眼、去內蒙古看神舟飛天等“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游也成為一股旅游新潮。以今年五一假期為例,僅5月3日當天,文昌就吸引了近8萬名游客。此外,同樣“硬核”的軍事博物館等展館也經常一票難求,並在社交媒體上熱度高漲。

  “‘大國重器’承載着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智慧,正成為紅色旅游資源熱點,也是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新時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長吳若山説,“‘大國重器’旅游能讓游客,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背後的愛國情懷、精神傳承和文化底蘊。”正如許玉在接受採訪時説:“‘航天’不僅與航天事業的‘航天人’有關,也與億萬個我們息息相關。”

  策劃:林明

  主筆:李珊珊 李欣 王坤朔

  參與報道:丁梓朔 崔紅宗 高強 王金志 楊陽 王碧姣

【糾錯】 【責任編輯: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