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雕製品
海南椰雕是以椰殼、椰木和椰棕為主要原料的傳統雕刻藝術,是海南人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創造的智慧結晶,主要流傳於海口、文昌等地。2008年,海南椰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海南椰雕歷史悠久,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精湛的製作工藝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享譽於世。唐代就有椰雕的相關記載。到宋代時,工藝精緻的椰碗、椰杯、椰壺已流行於士大夫的宴席之上。宋代詩人蘇東坡被貶儋耳(今儋州市中和鎮)時,曾拿椰殼椰棕請當地藝人雕成帽子戴之,取名“椰子冠”。明清時期海南椰雕常作為貢品獻給朝廷,因此有“天南貢品”之美譽。
椰雕工藝主要分三類:第一,椰殼雕。根據椰子殼的天然形態,將椰殼和貝殼嵌鑲結合,按設計造型拼接成工藝品。第二,椰棕雕。根據椰棕自然肌理效果,採用切、割、燙等方法加工成各種人物和動物造型。第三,椰木雕。椰木過去經常被海南百姓作為木梁建造房子,後來也有工藝廠用其加工筷子、發夾等産品。
傳統手工椰雕製作流程十分複雜,一件椰雕工藝品的成型需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通花、鑲嵌、拋光、修飾等多道工序。手工藝人會依靠經驗和眼力,透過包裹在外的椰棕判斷出椰殼的形狀、色澤、厚度和硬度等,再根據椰殼形態設計和雕刻成最終的作品。
椰雕的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花浮雕,以及帶棕立體雕刻和貝殼鑲嵌雕刻等。線刻、浮雕較為常見,多用於在椰器表面呈現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內容,漆貼以金彩,更顯古樸素雅。鏤雕、鑲嵌工藝多用於較為精緻、藝術性較高的椰雕器物,工藝性、裝飾性強烈。
製作椰雕的具體步驟包括:選材,以椰子厚重、體積大者為佳;處理椰子外殼,脫毛風乾後備用;打磨拋光,讓椰子成為光滑流暢的“畫布”;開始製圖,有了圖便有了靈魂;雕刻,選出相應的工具,開始“妙刀生花”……經過椰雕藝人的匠心與妙手,普普通通的椰子變成了獨具地方色彩的手工藝品,創造了獨具民族風格和海島特色的椰雕文化。
椰雕除了可以製作裝飾畫、花瓶、擺件等藝術品,還可以製作碗、瓢、罐、杯等生活用品。20世紀70年代以前,椰雕製品是很多海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今,椰雕工藝品更成為各種場合擺設的精美藝術品,開發出餐具、茶具、酒具、煙具、花瓶、挂屏、座屏等數百個品種,集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
在時代發展中,海南椰雕産品不斷創新。椰雕工藝與電子産品、文創産品等深入結合,作為城市禮品走進景區、文博場館,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得以了解海南椰雕的歷史發展、文化價值,感受古老文化與創新科技的碰撞與融合。
海口市龍華區龍橋鎮富道村素來有“椰雕之鄉”的美譽,椰雕工藝源遠流長,是海南民間手工技藝的一張亮麗名片。早在300多年前,該村就辦有多個家庭椰雕作坊。龍華區文化館副館長任璇妃説,為了對這項具有濃郁海南風情的民間傳統美術技藝實施搶救性保護,2008年龍華區文化館整理彙編相關資料,將“富道村椰雕技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並更名為“海南椰雕”,承擔起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責任。龍華區全力助推海南椰雕技藝的振興和傳承,並取得了很大成績。2018年,海南椰雕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龍華區還憑藉海南椰雕項目兩次獲評海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不久前,海南省專門&&了支持椰雕保護髮展的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要加強海南椰雕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提高海南椰雕研培能力和效果;擴大海南椰雕的宣傳和推廣,推動海南椰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等。在政策支持和新老匠人的努力下,海南椰雕正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耀眼光彩,發揮出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 (作者:陳關超 姜影 吳文婕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