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影定格千里江山——舞劇“破圈”的全新可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09 10:04:52
來源:中國文化報

以光影定格千里江山——舞劇“破圈”的全新可能

字體:

  電影《只此青綠》劇照 出品方供圖

  “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改編自同名舞蹈詩劇,由舞&原班編、導、演陣容與電影人合作推出的電影《只此青綠》於10月1日上映以來,吸引眾多觀眾觀影。

  攝影機打破鏡框式舞&的第四面墻,以更自由的視角、更絢麗的光影帶觀眾雲游《千里江山圖》。在不同藝術形式的同題創作過程中,《只此青綠》探索着舞&表演藝術“破圈”的全新可能。

  融合創新

  用影像還原宋式美學

  “搶到1排1”,是流行於劇場觀眾中的一句話,意指買到前排中軸的好位置,能近距離、全方位欣賞戲劇作品。“電影《只此青綠》帶給所有觀眾的觀演感受都是1排1。”電影《只此青綠》導演韓真説。

  電影《只此青綠》的出現打破了劇場觀演的距離限制和視角差異,但表現形式的轉變只是第一步,要做好這份同題創作的試卷,《只此青綠》還要在敘事調整、空間利用等方面下足功夫。

  舞劇電影的本質仍是電影,追求電影敘事是電影《只此青綠》創作的題中之義。與舞蹈詩劇的精髓一致,電影敘事圍繞作畫與守畫的千年歷程展開,以畫中主色調青綠為視覺線索,生動展現《千里江山圖》千年不褪的色彩、無數勞動者的匠心創造,以及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接續守護,共同演繹了一幅極具中國美學理念的畫卷。

  電影《只此青綠》更通過電影藝術的獨特手法,將舞&藝術中承載的宋式美學進一步放大。在置景、美術和演員造型方面,電影《只此青綠》沿用了舞蹈詩劇的精華,並繼續深入挖掘宋式美學。韓真説:“利用電影的構圖優勢、特寫鏡頭和細節呈現,能夠清晰地展現‘宋代四雅’等細節,喚起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

  除卻敘事,空間利用也是舞&表演藝術在走向大銀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量的因素。當單一的舞&空間擴展為假定空間和真實空間,影像語言的虛與實借助更豐富的視覺意象來完成故事建構。

  “舞&上有些空間是留給觀眾想象的,有些是意象的,有些是無法延伸和表達的。而在電影中,這些元素都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現。”電影《只此青綠》導演周莉亞説,拍攝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要打破舞&空間調度和畫面鋪展的固有思維,要重新適應電影的拍攝方式。這要求導演不僅要具備舞&表演藝術素養,還要具備電影藝術的敏銳度和創造力。

  比如,在舞蹈詩劇中,淬墨後展卷人看到希孟的畫面,是通過空間轉換來表現的。但在電影中,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展卷人推開一扇門,跑進希孟的書房。這種具象化的呈現方式,足以讓觀眾更深入理解角色情感和故事發展。再如,希孟在山河之間起舞的場景,在舞蹈詩劇中是通過舞蹈動作來想象的,在電影中則通過快速剪切和實景拍攝來實現。

  在拍攝過程中,演員們也學到了很多新的技能。希孟飾演者張翰認為,舞劇表演和銀幕表演有很大的區別,演員需要在巡演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最適合的表現方式。青綠飾演者孟慶旸&&,在鏡頭前表演需要更加細膩和真實,眼神中要流露出真情實感。展卷人飾演者謝素豪則認為,電影拍攝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的靈魂,也讓他們對舞&表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多元合作

  以藝術之真擁抱市場

  近年來,備受歡迎的舞&作品走上銀幕成為舞劇“破圈”的新趨勢。相較傳統劇場,電影這種藝術載體擁有更多傳播渠道和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也更易開拓下沉市場。部分劇目還會讓電影版和舞劇版同期上演,在不同受眾群體中起到了一定的雙向引流效果。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自2021年8月首演以來,線下演出已達600余場。紮實的舞&經驗,是《只此青綠》探索與其他藝術形式融合的基礎。主創團隊認為,在競爭激烈的“國慶檔期”中,電影《只此青綠》的競爭力在於其“無聲勝有聲”的力量。

  張翰説:“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需要一種能夠讓自己靜下來、放鬆下來的方式。而電影《只此青綠》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方式,讓觀眾在欣賞舞蹈藝術的同時,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孟慶旸説:“我們希望通過純粹的初心和藝術的本真,去呈現《千里江山圖》的美好。”謝素豪説:“通過肢體和表演的結合,讓觀眾共情並感受故事情感,我相信這種表現方式能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

  將《只此青綠》搬上大銀幕,關係着兩個行業、兩波受眾之間的互動。相較此前國內同類電影製作以演出院團為主導的模式,電影《只此青綠》採取了“演出院團+專業電影發行公司”的模式,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領銜出品,在保障作品藝術性的同時,以影視專業視角為市場擴展注入活力。

  作為中影“國慶檔期”重點項目之一,跨界後的電影《只此青綠》採取了與電影行業相符的宣傳模式,比如,提早一個半月推出預告片預熱、演員提前兩周在各地進行路演等。在收縮舞&表演藝術與電影藝術的鴻溝、彌補舞&作品在電影發行渠道上的短板等方面,電影《只此青綠》作出了有益嘗試。

  任何一門藝術的創作理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其賡續發展必然要和其他藝術門類借鑒融合、觸類旁通。在尊重藝術本體、遵照藝術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只此青綠》與電影藝術的跨界融合,實現了以傳統文化為根、以藝術表達為體、以影像技術為翼。這次融合不僅讓更多觀眾了解到舞&表演藝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電影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機遇。當舞&表演藝術與電影藝術實現雙向反哺,舞劇“破圈”將不是曇花一現的泡沫,而會更加有跡可循。(丁貴梓)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