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北上》是民族精神的走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7 10:11: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李伯男:《北上》是民族精神的走向

字體:

  李伯男有閱讀的習慣,尤其是4年一屆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李伯男第一次讀《北上》,還是在它獲獎的2019年;5年後,他成為這部由小説改編的同名話劇導演。9月27日,話劇《北上》在大運河的南端城市杭州首演。

  在杭州採訪李伯男,他顯然已經對這座城市的運河現場和運河博物館了然於胸。但他同時坦言,《北上》並不適合改編舞&劇,因為太複雜——即便是“面上”的故事,也是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更不必説,還有一條湯湯大河的前世今生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

  小説《北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01年,中國大地風雨飄搖,意大利人保羅·迪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義來到中國,與曾供職於江南製造總局、漕運總督府的翻譯謝平遙合作,開始了一段運河之旅……話劇《北上》以古今交織的敘事,演繹由杭州至通州、綿延運河兩岸的世景世情。

  導演李伯男。受訪者供圖

  經過數輪劇本改編,舞&上,一條熱鬧的船誕生了:意大利人小波羅(保羅·迪馬克),翻譯謝平遙、廚子邵常來、船夫老夏及他的兩個徒弟大個子和小輪子,以及追隨謝平遙而來的農民孫過程。李伯男幽默地將其稱為一支精力滿滿的“晚清旅行團”,但隨着劇情推進,留給觀眾的將是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大戲。

  作為一條運河,其實無所謂起點和終點,甚至就京杭大運河而言,山東是制高點,無論從北京還是杭州出發,都是“水往高處流”,中途需要人工的工程干預才能貫通。那麼,為何是“北上”,而非“南下”?

  在李伯男的理解中,“北上”的“北”,在中國,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更是精神的象徵,方向中蘊含着能量。“話劇《北上》應當有一種大河湯湯、流淌不息、生命不止的氣質,《北上》是故事的地理走向,更是民族精神的走向。”

  李伯男認為,同樣是關於中華民族的河流,大運河和長江、黃河等自然大河的不同點在於,這是一條人工河,國興則運河興,這條河承載了太多的成敗、榮辱、興衰。

  故事中的“旅行團”抵達北京時,清政府廢除了運河漕運;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來觀察大運河,看到的是國家民族。而兩岸的人們在百年的時間跨度中有着冥冥之中的呼應,在舞&上又流出了別樣的況味。

  創作運河相關的戲,自然少不了沿着運河走一走。李伯男和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演員在杭州采風時,“把能看的運河相關的內容都看了”。對他們而言,這不是一個創作環節,而是一次“生命行動”。

  作為一個北京人,李伯男對運河的另一端非常熟悉,不僅是通州,北京城的許多地名都與運河相關,比如,積水潭是元代大運河的終點碼頭,白浮泉是北京地區大運河的制高點。大運河沿途的揚州、淮安、聊城、鎮江、蘇州……他也一一走過。

  “中國人幾乎都能講一個關於自己所認識的大運河的故事,就如同《北上》中的人,沿着這條河完成了一次探尋。主角之一還是一個外國人,他完成了一次對中國文化的發現與認同。”李伯男説。

  《北上》中,謝平遙試圖以他對世界的認知和態度,將小波羅入鄉隨俗地“引領”進這個國度。在那個舊秩序坍塌、新事物不斷涌入的時代,文化衝擊幾乎是一種必然。劇烈的衝突從此産生,而理解也將從中誕生。

  話劇《北上》劇照。尹雪峰/攝

  李伯男説:“大運河不僅是中國的河,還是人類的河。它所流淌、掩埋與沉入水底的,被今天的我們用藝術打撈出來的這些精神的碎片,都彌足珍貴。這關乎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自己的歷史文化,怎麼看待今天這個世界,怎麼看待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

  正如劇中所説,想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首先要清楚這個國家和你自身成長環境的差異,並且充分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去衡量另一個國家的現實,其實是對他國文化的排斥,愚昧的只是你自己。

  今年,《北上》的音樂劇已經上演,話劇正在登&,電視劇即將播出。李伯男認為,舞&藝術的獨特魅力在於,每一場表演都是“一次性”的,與觀眾發生直接交流,“舞&上下的氣場流動,是不可複製的,有時候甚至連舞&事故都能成為一種體驗”。

  李伯男有一個習慣,自己導演的話劇首演時,他得到現場“流動”地看,從最後一排的安全門看,往前面挪一挪再看,不同距離、不同角度,看看舞&,看看觀眾。歸根到底,他根本坐不住,“心裏不踏實,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是不是最完美的呈現”。

  “對舞&劇來説,每一場都是新的。這是從事舞&創作的人最焦慮的地方,但也是最幸福的地方。”李伯男説。

  《北上》中,100年過去了,那些運河旅客的後人們,仍然讓自己的人生際遇與大運河的命運緊密相連。這是虛構的故事,但也未嘗不是發生過的歷史。

  話劇《北上》將於11月赴北京國家話劇院演出,完成一次屬於它的“北上”。(蔣肖斌)

【糾錯】 【責任編輯:楊陽 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