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開篇·浴血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7 10:47:11
來源:新華網

“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開篇·浴血新生

字體:

  9月26日,“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在國家金融信息大廈開展。

  本次展覽精選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珍藏曆史經典照片,不少珍貴資料為首次披露。展覽包含浴血新生、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時空巨變、富民厚生等多個篇章,從百姓視角出發,以視覺邏輯為線索,全景展現新中國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和深刻變革。

  從9月26日開始,我們把“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這裡,呈現給大家。今天展示的是這個展覽中的“浴血新生”篇,共22張照片。

  今日之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華兒女正奮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新華社自誕生之日起,便擔負起用鏡頭記錄時代風雲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間永恒。一代代新華社攝影記者用光與影定格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

  時間,沖洗出歷史的底片。新華社精選中國照片檔案館珍藏的經典照片,從百姓生活變遷的視角,全景展現偉大祖國75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和深刻變革。

  與影像對話,與歷史相遇。駐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們清晰可見——

  中國共産黨一路走來的初心與夢想,

  中國人民最真摯深切的嚮往與追求。

  1921年,中國誕生了共産黨,開天闢地;1949年,新中國成立,改天換地。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英雄的中國人民歷經苦難、浴血奮鬥,推翻“三座大山”。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萬眾一心把復興圖景繪於奮進路上。

長征到達陜北後紅一方面軍部分指戰員合影。新華社發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紅軍不怕遠征難。關於長征勝利會師為數不多的珍貴歷史照片。樹下合影為後人留下不可磨滅的紅色記憶。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某部機槍陣地戰士們在山西平型關殲滅日軍。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新華社發(蘇靜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真實的戰爭場面記錄抗日官兵在烽火前線的殊死血戰。

1940年8月,八路軍攻克河北淶源縣日軍據點東團堡,戰士們在長城烽火&上歡呼勝利。新華社發(沙飛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人物身姿挺拔、情緒昂揚,環境具有典型象徵意味,傳遞抗日必勝的信心與勇氣。

1943年,日軍對晉察冀邊區進行秋季掃蕩,河北平山縣民兵在公路上埋地雷打擊敵人。新華社記者 石少華 攝

  點評 現場光線塑造人物形象,前景人物動勢集中,形如雕塑,與背景相互呼應,畫面豐滿。

1944年,在冀中根據地的地道醫院,八路軍傷員正在接受救治。新華社記者 石少華 攝

  點評 狹小逼仄環境中的人物空間關係緊湊,主體動作充分體現強烈的緊張感。

1944年,晉察冀邊區民兵在山西忻州南同蒲線破壞鐵路,切斷日軍補給線。新華社記者 李峰 攝

  點評 抗日戰爭時期戰地攝影名作,是使用鎂光燈閃光進行夜間拍攝的精彩實踐成果。一道白光閃射,永遠定格切斷敵人補給線、讓鐵路大翻身的偉大歷史時刻。

1942年,在大生産運動中,晉察冀邊區八路軍指戰員開墾荒地。新華社記者 石少華 攝

  點評 人物揮鋤耕作的身姿動感十足,生動而有感染力。

1943年2月,陜西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生王大化、李波(前左)為軍民演出秧歌劇《兄妹開荒》。新華社發(吳印鹹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演員與觀眾同框的拍攝角度顯示雙方近乎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兩位演員的陜北農民裝扮令其與群眾的關係更顯親近。

抗日戰爭時期,在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學生運動會上,“聯大”隊與“抗大”隊進行籃球比賽。新華社發(沙飛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背景層巒疊嶂,眼前生龍活虎。你爭我搶的年輕運動員身姿健美,如同寬銀幕的畫面帶給觀者看電影般的視覺體驗。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兒童團員高唱革命歌曲。新華社發(趙烈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人物稚氣未脫的表情與準備參與殊死抗戰的壯烈形成巨大反差,強烈震撼觀者心靈。前景中獨立的孩子與後景中整齊排列的小夥伴形成對比和呼應,如一條條譜線與跳動的音符,充滿生命力與激情。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新華社發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中國共産黨歷史上一次極其重要會議的記錄與見證,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冀中農民集會慶祝。新華社發(林楊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場面熱烈,情緒高漲,主題明確,結構飽滿,生動反映土地改革深得人心。

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冒着嚴寒,行進在冰天雪地中。新華社記者 李九齡 攝

  點評 畫面生動鮮活,影像質量高,真實再現極寒天氣裏官兵們艱苦征戰的場景。

1948年2月29日,西北野戰軍戰士們在陜北宜川縣瓦子街戰鬥中。新華社記者 劉長忠 攝

  點評 剪影抽掉了畫面細節,照片形式感增強,具有象徵意味。

1948年6月,北平昌平縣上下店子戰鬥中,人民解放軍晉察冀三縱隊攝影記者袁苓(右),在火線上拍攝戰士們向國民黨部隊衝鋒的情景。新華社發(郝建國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表現紅色新聞攝影工作者以相機為武器,衝上戰場的經典畫面,震撼人心。遠處煙塵漫天,增強畫面動感和緊張感,更凸顯新華社攝影記者不顧安危、冒死工作的氣概。

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戰士們在炮火掩護下對錦州守敵展開猛攻。新華社發(張祖道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硝煙戰火與衝鋒士兵形成的強烈動感懾人心魄,炮火連天的戰爭場面生動直觀展現戰士們的英勇無畏與不怕犧牲,令觀者如同置身其中。

淮海戰役中準備奔赴戰場的突擊隊員。新華社記者 袁克忠 攝

  點評 突擊隊員背對鏡頭,不露正臉,但其身上的彈藥強烈傳遞出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1949年1月,在平津戰役攻打天津的戰鬥中,人民解放軍某部尖刀連沿交通溝向前運動。新華社發(田建功 攝)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極富現場感的前線畫面,真實記錄解放軍的前仆後繼、英勇無畏。

1949年4月,在渡江戰役中,19歲的姑娘顏紅英搖着船槳送解放軍戰士們渡江。新華社記者 鄒健東 攝

  點評 前景渡船與遠處三艘小船相互呼應,小姑娘冒着槍林彈雨,奮不顧身搖櫓划槳護送解放軍官兵渡江作戰的瞬間,成為體現軍民關係的完美影像。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冒着國民黨軍的炮火,強渡長江天塹。新華社發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江面上競渡帆船旁,敵軍炮彈爆炸掀起的巨浪顯示戰鬥的緊張激烈,無論是參戰官兵,還是攝影記者,都已置生死於度外。現場氣氛驚心動魄,震撼人心。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新華社記者 鄒健東 攝

  點評 真實再現解放軍歡呼勝利的決定性瞬間,具有珍貴歷史價值。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開國大典會場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新華社發 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

  點評 展現開國大典歷史時刻。天安門廣場密集的人潮蔚為壯觀,盡顯民心所向。

【糾錯】 【責任編輯:楊陽 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