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在國家金融信息大廈開展。
本次展覽精選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珍藏曆史經典照片,不少珍貴資料為首次披露。展覽包含浴血新生、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時空巨變、富民厚生等多個篇章,從百姓視角出發,以視覺邏輯為線索,全景展現新中國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和深刻變革。
從9月26日開始,我們把“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這裡,呈現給大家。今天展示的是這個展覽中的“浴血新生”篇,共22張照片。

今日之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華兒女正奮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新華社自誕生之日起,便擔負起用鏡頭記錄時代風雲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間永恒。一代代新華社攝影記者用光與影定格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
時間,沖洗出歷史的底片。新華社精選中國照片檔案館珍藏的經典照片,從百姓生活變遷的視角,全景展現偉大祖國75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偉大成就和深刻變革。
與影像對話,與歷史相遇。駐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們清晰可見——
中國共産黨一路走來的初心與夢想,
中國人民最真摯深切的嚮往與追求。

1921年,中國誕生了共産黨,開天闢地;1949年,新中國成立,改天換地。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英雄的中國人民歷經苦難、浴血奮鬥,推翻“三座大山”。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萬眾一心把復興圖景繪於奮進路上。


點評 紅軍不怕遠征難。關於長征勝利會師為數不多的珍貴歷史照片。樹下合影為後人留下不可磨滅的紅色記憶。


點評 真實的戰爭場面記錄抗日官兵在烽火前線的殊死血戰。


點評 人物身姿挺拔、情緒昂揚,環境具有典型象徵意味,傳遞抗日必勝的信心與勇氣。


點評 現場光線塑造人物形象,前景人物動勢集中,形如雕塑,與背景相互呼應,畫面豐滿。


點評 狹小逼仄環境中的人物空間關係緊湊,主體動作充分體現強烈的緊張感。


點評 抗日戰爭時期戰地攝影名作,是使用鎂光燈閃光進行夜間拍攝的精彩實踐成果。一道白光閃射,永遠定格切斷敵人補給線、讓鐵路大翻身的偉大歷史時刻。


點評 人物揮鋤耕作的身姿動感十足,生動而有感染力。


點評 演員與觀眾同框的拍攝角度顯示雙方近乎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兩位演員的陜北農民裝扮令其與群眾的關係更顯親近。


點評 背景層巒疊嶂,眼前生龍活虎。你爭我搶的年輕運動員身姿健美,如同寬銀幕的畫面帶給觀者看電影般的視覺體驗。


點評 人物稚氣未脫的表情與準備參與殊死抗戰的壯烈形成巨大反差,強烈震撼觀者心靈。前景中獨立的孩子與後景中整齊排列的小夥伴形成對比和呼應,如一條條譜線與跳動的音符,充滿生命力與激情。


點評 中國共産黨歷史上一次極其重要會議的記錄與見證,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點評 場面熱烈,情緒高漲,主題明確,結構飽滿,生動反映土地改革深得人心。


點評 畫面生動鮮活,影像質量高,真實再現極寒天氣裏官兵們艱苦征戰的場景。


點評 剪影抽掉了畫面細節,照片形式感增強,具有象徵意味。


點評 表現紅色新聞攝影工作者以相機為武器,衝上戰場的經典畫面,震撼人心。遠處煙塵漫天,增強畫面動感和緊張感,更凸顯新華社攝影記者不顧安危、冒死工作的氣概。


點評 硝煙戰火與衝鋒士兵形成的強烈動感懾人心魄,炮火連天的戰爭場面生動直觀展現戰士們的英勇無畏與不怕犧牲,令觀者如同置身其中。


點評 突擊隊員背對鏡頭,不露正臉,但其身上的彈藥強烈傳遞出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點評 極富現場感的前線畫面,真實記錄解放軍的前仆後繼、英勇無畏。


點評 前景渡船與遠處三艘小船相互呼應,小姑娘冒着槍林彈雨,奮不顧身搖櫓划槳護送解放軍官兵渡江作戰的瞬間,成為體現軍民關係的完美影像。


點評 江面上競渡帆船旁,敵軍炮彈爆炸掀起的巨浪顯示戰鬥的緊張激烈,無論是參戰官兵,還是攝影記者,都已置生死於度外。現場氣氛驚心動魄,震撼人心。


點評 真實再現解放軍歡呼勝利的決定性瞬間,具有珍貴歷史價值。


點評 展現開國大典歷史時刻。天安門廣場密集的人潮蔚為壯觀,盡顯民心所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