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旅游的“變”與“不變”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5 09:34:21
來源:中國旅游報

古城旅游的“變”與“不變”

字體:

  古城迎賓至,秋風送客來。9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指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淮南市人民政府、中國旅游報社主辦的“古城新韻”全國特色旅游資源梳理展示活動在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舉辦,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共探古城旅游發展的新路徑、新活力,共話“寶藏”古城發展中的“變”與“不變”,助力全國縣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主客共享 留住煙火味

  在歷史悠久的中華大地上,保存着不少古城古鎮、老街巷陌,它們既是聚落類歷史文化遺産,又是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空間。近年來,“旅游生活化”特點日趨顯著,旅游休閒與生活服務的邊界逐漸模糊,旅游景點、公共文化空間與居民生活空間走向融合,“主客共享”新空間為大眾出游提供了新選擇,也催生了不少新業態。

  位於浙江省臨海市的台州府城,面積3.12平方公里,生活着2.8萬名居民。“主客共享”是這裡的最大特色。近年來,臨海市秉承“主客共享”運營模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保留老街的肌理和文化的前提下,進行繡花針式改造,既還原傳統歷史風貌,又建設了美好家園。

  民間樂隊自發舉辦“景區裏的音樂會”為游客助興;志願者主動放棄假日爭當“服務員”“宣傳員”;市民讓路於客、讓景於客,台州府城當地居民也拿出熱情待客,用“臨海式”的好客之道,吸引“過客”變“常客”。

  漢服國潮,風起洛邑。這兩年,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靠着獨特的漢服體驗場景火爆出圈。今年暑期,洛陽市老城區古城片區日均客流量達8.2萬人次。從呈現古城風貌和保護城市肌理出發,老城區引導居民按規劃改造民宅發展民宿、餐飲店舖,留住老住戶,留住煙火氣。而隨着文旅持續“出圈”,越來越多老城人吃上了“旅游飯”。家住順城街的張建武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民宿。“藉&古城火爆的東風,我在家門口找到了賺錢的新路子。”張建武説,“現在大夥兒都盼著旅游能一直紅火下去。”

  蘇州大學旅游係教授魏向東認為,古城作為生活空間,積澱了豐厚多彩的文化,寄託着人們奮鬥進取以報桑梓的情感皈依,彰顯着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古城在開發文旅資源過程中,要留住生活煙火氣,為當地居民提供便捷生活條件,同時為外地游客提供別樣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要滿足現代文明生活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要滿足詩意生活的審美需求,讓古城文化在更廣範圍內、更多人群中得到認同。

  文旅融合 變出時尚感

  身着漢服參加樂游會,跟隨“春申君”逛游“大楚”;吃特色美食、玩復古游戲……中秋假期,壽縣古城格外熱鬧,城內外游人如織。近年來,壽縣積極推動文旅“流量”向消費“增量”轉變,先後推出民俗展演、古城光影秀以及夜游燈會等活動,全縣文旅消費持續火爆。

  在貴州省貴陽市,體現青岩古鎮文化內涵的文創産品層出不窮,民族刺繡絲巾、蠟染手工背包、印有古鎮建築圖案的雪糕等應有盡有。

  “一業興、百業旺”,文旅産業是能集聚人氣、帶來消費的“流量池”。浙江省臨海市副市長王嘯嘯介紹,近年來,臨海市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區作為文旅融合的試驗田,打造一批文化體驗、潮玩文創、特色民宿等業態,近兩年老街新增各類文旅經營店舖200多家,3年內客流量實現翻番。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右衛城,游客可在戲樓、茶館、醋坊、油坊等場所進行沉浸式體驗。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黃珍金介紹,萬全區打造了一座具有獨特時代風情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北方古城,同時,植入傳統小吃、非遺文創、特色民宿等業態,將文化價值轉化為致富成果。

  作為歷史文化遺産的典型代表,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的周村古商城景區是集商埠文化、絲綢文化、民俗文化等體驗,以及觀光購物、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商業文化休閒體驗旅游景區。淄博周村古商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宣傳策劃部經理陳超介紹,景區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和落地實施,完善景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配套,持續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和滿足感。

  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劉家明説,發展古城旅游除做好文博場館外,還要大力發展體驗經濟和體驗場景,讓游客獲得穿越體驗。此外,要實現景區化,抓好時尚業態與時尚元素,讓古城之古與時尚元素産生視覺“衝突”。

  傳承創新 推動新發展

  古城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者,承載着豐富的文化遺産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會嘉賓認為,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古城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成為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的重要窗口。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徽州古城不斷推出新玩法,植入文化內核,組織文娛表演等活動,實現徽州古城旅游發展“一盤棋”格局。歙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建軍認為,古城發展有“變”也有“不變”,變的是對古城發展走向的自知,變的是律動與朝氣;不變的是古城的持重雅致,不變的是責任與擔當。一切的“變”只為更好地傳承歷史文脈、豐富古城業態、留住市井煙火。

  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孫若風説,每一座古城,都蘊含着獨特的歷史故事、建築風格、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是吸引國內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期待業界促進古城與現代旅游産業深度融合,推動古城旅游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外聘專家武弘麟認為,古城在傳承中實現創新。以壽縣古城為例,當地對壽縣古城墻、孔廟、報恩寺等歷史古跡進行科學修復和保護,向游客展示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歷史韻味,這是對文脈的傳承,也是順應大眾需求的創新。

  一座有歷史的城市,總是讓人敬仰、讓人憧憬。淮南市副市長陸晞説,近年來,淮南引進培育了一批新文旅項目,持續開展文化旅游主題演示體驗活動,不斷加大壽州古城文化旅游區、八公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焦崗湖休閒度假旅游區的建設力度。接下來,淮南將着力打造一批高端化、高品質的旅游項目,不斷加強文旅融合發展,念好山水經、打好文化牌,促進文旅、農旅、城旅、工旅深度融合。

  在中國旅游報社的倡導推動下,活動期間,古城協同發展推廣聯合體正式啟動。該&&將進一步加強古城之間的溝通交流、資源共享和經驗互鑒,促進古城旅游産業協同發展。(魏彪)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