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藍毗尼的中華寺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3 10:11:19
來源:環球時報

走進藍毗尼的中華寺

字體:

 

  藍毗尼的中華寺

  蒂勞拉堡古城遺址

  藍毗尼,這座尼泊爾的西南邊陲小城,因佛教與中國有着千年不解之緣。作為釋迦牟尼的出生地,藍毗尼被看作佛教聖地,這裡保存了諸多歷史悠久的佛教精舍和佛塔,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

  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在藍毗尼建立寺廟,為本國朝聖者提供幫助。氣勢最為恢宏的幾座寺廟之間,中華寺格外顯眼,它是中國佛教協會在國外建立的國家級寺院,承載着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的使命。帶着敬畏與好奇,《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走進中華寺,感受悠遠綿長的香火氣。

  “農禪並重”

  在藍毗尼區域,出行主要依靠“突突車”——一種電動三輪車。在上下顛簸之間,記者的視線中出現了成群嬉戲的野猴,隨意躺臥在路中央的瘤牛、野狗。公路兩旁是廣闊的農田和簡樸的茅草屋,許多婦女赤腳在街上打水。

  在這樣的背景中,中華寺格外醒目——紅墻黃瓦,氣勢恢宏。寺門的殿宇中央立着一尊鎏金彌勒佛,笑容可掬地迎接往來人群,令身在異鄉的中國游客倍感親切。門上匾額的“中華寺”三字由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題寫。門兩側的對聯寫着:歷雪域冰川溯唐時足跡,興蘭宮桂殿參佛國菩提。

  走過乾淨整潔的山門,赤腳踏上寺院石階,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走廊。宏偉的大雄寶殿被香雲環繞,數米長的刺繡經幡高懸殿內,精美豐富的佛具一塵不染,無不顯示着妙法莊嚴。

  中華寺為訪客提供住宿和齋飯,但要求訪客遵守固定的日程安排——每天清晨5時20分起床,隨後進行早殿、早齋、早功、禪修等活動。午齋和午休從10時50分開始,下午3時30分在大雄寶殿唸佛,晚膳過後還有晚殿。

  師傅們帶領部分訪客誦經打坐,唱誦漢文佛偈時,總能吸引其他國際訪客駐足聆聽。

  住下的訪客也需參與一些簡單的義工活動,如幫助後廚洗菜、刷碗等。

  住持通常會讓食堂多準備一些齋飯,方便臨時到訪的人。中華寺保持了漢傳佛教“農禪並重”的傳統,寺廟西側便是自種的菜園。正因如此,訪客可以在這裡吃到“健康、正宗的中國菜”,這在交通不便的藍毗尼格外珍貴。

  學好中文就意味着走上致富之路

  由於中華寺往來客流量較大,尼泊爾小商販喜歡聚集在寺廟門口做生意。其中一位用中文打招呼的小哥引起了記者注意。

  他是藍毗尼佛教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大二學生桑迪普,利用假期出來做一些小生意。他告訴記者,在校期間,除了學習佛教基本歷史和哲學,還需學習中文。這些課程設置旨在培養當地旅游業的綜合人才。

  桑迪普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已經成功獲得清華大學的交換生資格,而且是他們學校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中國政府資助並前往清華大學交換的學生。他希望畢業後能和中國人做貿易,為家鄉藍毗尼的旅游業獻力。他還笑着&&,尼泊爾人常説,學好中文就意味着走上致富之路。

  寺廟茶室中有兩位尼泊爾女孩幫忙泡茶。隨行的朋友告訴記者,她們是附近村莊的居民,時常會有當地人來中華寺做義工。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藍毗尼的房屋受損嚴重,中華寺完好無損。當時,寺廟收留了許多受災村民,僧眾們也積極參與賑災行動。中華寺建立以來,寺廟經常為當地村民舉辦祈福法會,因而許多當地人過來參與寺廟的義工活動。

  在寺廟走廊裏,記者遇到了另一位當地義工,他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借助在寺廟工作的機會學習中文,寺廟裏的師傅們幽默地稱他為“中尼友誼大使”。

  迦毗羅衛城因玄奘“入世”

  來到藍毗尼,釋迦牟尼的故事是人們重要的探索項目之一。距離中華寺車程約40分鐘的迦毗羅衛,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了多處古代建築遺跡,其中的蒂勞拉堡古城遺址極有可能是釋迦牟尼出家前生活的地方。

  這是最大的一片遺址區,內設專門導游,可用流利的中文為中國游客免費講解。園區內的介紹牌上特別記錄了中國古代僧人法顯和玄奘曾到訪此地。玄奘曾在取經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並詳細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

  迦毗羅衛在釋迦牟尼出家後逐漸被世人遺忘,玄奘的記述使得這片土地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後世考古學家根據玄奘的記載對這裡進行發掘,最終確認了這座遺址的存在。(張霓君)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