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中秋涌現新玩法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8 10:06:11
來源:新華網

文化新觀察|中秋涌現新玩法

字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年中秋節假期,旅游成為許多人的度假方式。三天小長假,涌現不少新玩法、新亮點。

  或短途旅行,或登高賞月,或擁抱國潮……從不同的中秋節出游選擇中,我們感受到文旅融合的豐富體驗,也品味出傳統佳節的時代魅力。

  【“微”度假:順假而游】

  中秋節假期第一天,北京市民程高早早地起了床。這個小長假,他與朋友相約坐早班高鐵到河北承德,準備在一處精心挑選的山間民宿度過三天兩夜,享受一下“高臥聽松聲”的日子。

  與假期長度相匹配,人們在小長假更傾向於選擇短時高效的旅游方式。“這麼近那麼美”的短途游、周邊游在中秋節假期佔據主要份額,大城市周邊的郊區、縣城成為市民“速達”的好去處。

  9月16日,市民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攸攸板鎮西烏素圖村“回”空間藝術中心參觀游玩。新華社記者貝赫 攝

  攜程數據顯示,中秋節假期高鐵出行訂單中,出游半徑約為361公里,較去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期前三日縮短近30%,平均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目的地。與此同時,同省酒店訂單比例超過一半,住一天的酒店訂單比例超過八成。

  行程更短、用時更少的小長假旅行趨勢,背後是城市居民越來越多樣化的旅游消費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更樂於將三天左右的短假期用於放鬆緊張精神、調節生活節奏。對於他們來説,城市周邊有山有水的郊區、縣城比舟車勞頓更有性價比。

  周邊游的興起也與大城市周邊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息息相關。高鐵的普及,民宿、度假酒店的興起,令旅游資源不再局限於傳統旅游度假區。這個中秋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等區域中的“兩小時高鐵圈”,網羅了該區域絕大部分短途游的游客。

  【“巧”賞月:順時而游】

  中秋,是賞月的時節。這也催生了以賞月習俗為核心的“中式夜游”成為文旅消費熱點。

  泛舟於南京秦淮河聽曲賞月,駐足於西安大唐不夜城看大雁塔與明月“同框”,走進南寧園博園看煙花秀中的花好月圓,登上“賞月航班”看更近的月亮……這個中秋節,各地景區鉚足了勁兒,為賞月增添更多儀式感、氛圍感。

  賞月活動令中秋節的夜晚格外熱鬧。各地紛紛在假期推出文藝演出、燈會、夜市、觀光巴士等旅游産品,豐富消費者選擇。OTA&&數據顯示,近一週,國內古鎮園林夜游相關旅游搜索熱度環比上漲77%,夜間遊船搜索熱度環比上漲42%。

  9月15日,花燈表演隊伍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巡游(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施亞磊 攝)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唐承財看來,各地在節假日期間舉行的系列文旅活動已經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元素,聚焦時令和熱門趨勢推出形式多樣的文旅産品,有利於推動文化和旅游消費持續擴大。

  賡續幾千年的傳統為何能在當代與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氣爽的時節也十分適合出行,旅游可以放大這種同自然的親近;另一方面,中秋是團圓的節日,旅游是一種適合集體的活動,當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夜游,相聚的快樂使得旅游更加有滋有味、意蘊悠長。

  【“追”國風:順潮而游】

  從游戲中的取景地,到社交網絡上的非遺,“越國風越潮流”已是當下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也成為文旅融合的重點。

  在廣東珠海雞山村,有300多年歷史的中秋對歌會讓佳節充滿歡聲笑語;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三條簪”粧造文化活動帶領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遺之美;在貴州凱里苗侗風情園,“繡裏淘非遺集市”上的刺繡、蠟染、銀飾琳瑯滿目……

  這是9月16日在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梨小萌歡樂梨園景區拍攝的打鐵花表演。新華社發(崔猛 攝)

  今年中秋節假期,以非遺、漢服、詩詞為代表的國風游為節日出行增添更多文化感。飛豬數據顯示,中秋假期賞花游、觀燈會等傳統習俗相關的玩法備受青睞,熱度同比增長約60%;漢服旅拍、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玩法增幅明顯。

  國潮崛起,代表的不僅是一種審美趨勢,更是一種基於文化自信的高度認同。隨着文旅深度融合,這種認同在傳統佳節的文旅市場表現得更為明顯,造就了“行萬里路、續千年俗”的文化景觀。

  傳統在旅行中賡續,旅行因傳統不同。明月當空,出門過中秋吧!(記者徐壯)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