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千年詩情壯游長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28 11:19:5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沿着千年詩情壯游長安

字體:

  “長安十二時辰”內吟咏《將進酒》的“李白” 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攝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浩瀚瑰麗的唐詩與當時大唐的國都——長安,如同璀璨的星辰與深邃的夜空,相互映襯、交相輝映,共同繪製出一幅壯麗而宏偉的文化歷史畫卷。

  時至今日,諸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唐代詩句鑲嵌在城市肌理之中,鑲嵌在廣大游客暢游“文化陜西”的文化自信與豪邁回望中,鑲嵌在西安深化文旅融合、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時代進程中。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千年之前,那段纏綿悱惻的帝妃愛情故事,讓華清宮在史書上多了一份柔情,也成就了如今陜西文旅融合的典範之作。作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清宮不但擁有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誌性建築,而且以白居易《長恨歌》為藍本創作的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在位於華清宮內的九龍湖畔演出了19個年頭,成為來陜游客必看的精品演出之一。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舞劇《長恨歌》已演出5300余場,累計實現收入超22億元,1000多萬中外游客在當年的歷史發生地“親歷”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絕唱。

  “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鬱嵯峨。”驪山腳下的華清宮,被諸多詩人寫進歲月更迭、古今興替的歷史長河中,積澱成當代游客“按詩索驥”的出游嚮導。

  “您已順利完成《長恨歌》全文背誦,恭喜獲得華清宮景區門票一張。”為讓廣大游客深切體會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華清宮時常推出背誦《長恨歌》免門票活動。在端午、中秋、國慶等節假日和“中國旅游日”裏,在華清宮木華水清門前,每當有人成功背誦出整篇《長恨歌》,現場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為“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詩意碰撞而喝彩。

  梨園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無數詩人魂縈夢牽。詩仙李白寫下“新弦採梨園,古舞嬌吳歈”,慨嘆樂舞繁盛;詩聖杜甫寫下“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追憶梨園榮光。

  1994年1月,在華清宮東區的一處建築工地上,人們偶然發現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發掘,在1192平方米的面積內,清理出土了部分建築遺存和大量建築材料,有院、廊及湯池、燒火坑、水道等遺跡及蓮花紋方磚、瓦當等唐代遺物。經考古確定,這裡就是唐代華清宮梨園遺跡,是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教習梨園弟子演練歌舞的場所。1995年,在遺址上修建了保護建築並建成唐華清宮梨園遺址博物館,吸引廣大游客參觀游覽。

  離開華清宮,一路向西,來到西安曲江,移步換景間,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在詩意中流淌。西安大唐不夜城內一步一詩的“古詩詞路”,大唐芙蓉園內雕琢了“盛唐半壁江山”的唐詩峽,唐風市井街區“長安十二時辰”內邂逅“李白”“白居易”,沉浸式感受唐代人的生活,每天都在把“長安詩夢”精彩呈現。

  在一個並非節假日的夜晚,記者跟隨熙熙攘攘的人流,來到與大雁塔、大慈恩寺一墻之隔的“古詩詞路”上,來自大唐的詩句千絲萬縷般懸挂於樹梢上,璀璨奪目,恰如千年寶塔上空的光華星辰。眾多漢服愛好者及游客儼然忘記,此時此刻已步入子時,忙於在一步一詩中回溯時空,將最美的自己定格在“詩意長安”中。

  “古詩詞路”上,從《終南山》《玉聲如樂》到《麗人行》,再從《陽春歌》《守歲》到《慈恩寺上座院》,通過詩詞與光影藝術相結合,百餘組唐詩燈牌,將“詩詞繁星”變為可看、可觸、可感的星光,呈現出一條夢回大唐的時光隧道。比如,千年前的“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描寫大慈恩寺清晨怡人的景色,而千年後的大慈恩寺就在游客身側,一磚一瓦古香古色,與現代光影交相輝映,呈現出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寫往日車水馬龍的長安繁華,游客在品味詩歌的同時,沉浸式感受古城西安獨樹一幟的氣質。

  “我們旨在讓文化情懷永遠年輕,隨着時代的變遷,優美的詩意可以在每個人的心中凝聚,變成屬於一代人的記憶。”“詩意長安”創意團隊的工作人員&&,這兩條路上懸挂的古詩詞,主要從描寫千年雁塔、歌咏盛世的大方向進行了選取,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得誌喜悅,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生動吟誦,也有“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綿綿思念。

  穿過“古詩詞路”向北走,大唐不夜城內,“李白”豪邁的吟詩聲便飄了過來。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與“李白”對詩互動,已經成了不少市民游客的重要旅游體驗。

  詩,是刻在西安城裏的文化浪漫。雁塔題名,曲江流飲……在曲江,詩的浪漫無處不在,無數詩篇鐫刻於石壁之上,凝固於雕像之間,重現於演藝之中。許多游客因詩而來,甚至主動“踢館”對詩,讓詩情化成穿越千年的長安壯游之旅。

  “西安是一座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並且沒有以‘十三朝古都’故步自封,而是通過各種創新手段將這種厚重感融入當代。行走在西安,文化自豪感撲面而來。”來自四川的徐先生説。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詩中這樣描繪這座帝王之都。1300餘年之後,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但延續着盛唐氣象,而且煥發着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只要詩在,長安就在。”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詩歌創作空前繁榮。《全唐詩》浩浩900卷,收錄2200多位詩人的近4.9萬首唐詩,涉及陜西的詩作就有6000余首。在深化文旅融合之中,在文化自信激蕩的豪邁之中,如今,越來越多的游客懷着千年詩情,故地重游,在盛世豪情中壯游古城西安。(記者 秦毅  通訊員 范嘉雯)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