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報設計:潘紅宇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楊淑君、陽娜、余佩璇)夜幕降臨,青磚墻面上升起一輪圓月,璀璨星空下滿載貨物的駝隊緩緩走過……古老墻面與燈光投影交相輝映,仿佛將人帶回千年前的京西古道。
視頻製作:余佩璇、孫慶(實習)
這裡是位於京西的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走進這條有着千年歷史的駝鈴古道,原住民生活氣息飽滿,游客紛至沓來,靜謐與活力交織。
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北京城西石景山區模式口村。模式口村原名“磨石口”,因盛産磨刀石而聞名,歷史可追溯至西周。村西隘口為京西古道的必經之路,舊時街道商賈雲集,村莊生機盎然。經過近幾年的修繕改造,這條古道重新煥發活力,成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一座新地標。
“街區沒有大拆大建,而是根據不同院落的特點進行微改造。”北京石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海斌介紹,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由政府主導、國企運作、專業化團隊運營,目前整個街區已經由2021年開街時的“五景七院三十鋪”,發展為15處公共空間景觀、30處精品文化院落、100余家商鋪。

1500米長的街區文物古建“扎堆”,有法海寺和承恩寺2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石景山區石刻博物館(田義墓)和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2處市級文保單位,見證了這裡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由模式口北街上翠微山,距今近600年的法海寺安靜地矗立在半山腰。山腳下,法海寺壁畫藝術館游人如織。展廳內4K高清顯示屏上3米多高的水月觀音像端莊慈祥,披紗薄如蟬翼,極富美感。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運營總監劉會雨介紹,游客可以通過高清巨型顯示屏、360度立體環繞落地球幕、全通道沉浸式光影秀等,“身臨其境”欣賞法海寺壁畫。
“藝術館通過數字化技術讓法海寺壁畫‘活起來’。”劉會雨説,在做好數字化展陳的基礎上,藝術館還通過舉辦文化講座、文化體驗活動等,“希望與公眾一起更好地探索、發現、保護、傳承好中國古代壁畫藝術。”

不僅歷史文物“活”了,街區上不少曾經破舊落寞的古舊院落、墻垛遺址也以新樣貌再現活力,眾多文化咖啡廳、特色民宿和精品書店成為吸引游客的“網紅打卡地”。
從街區東口往裏走不遠,便會邂逅一座古樸與現代元素並存的書店——京西書局。在模式口街區更新改造中,把周邊變電站、水泵房、公共衞生間進行統一整合規劃,通過集約減量、有序梳理、有機利用,打造了這處百姓生活驛站小微公共空間。
“京西書局地處第一過街樓舊址,以經營書籍、咖啡、簡餐、文創産品為主。”京西書局店長左艷艷告訴記者,“很多人會在下班後來這裡享受一段悠閒的閱讀時光,書店為當地公共文化空間增添了新亮點。”

漫步街區,還能發現很多驚喜。民國時期的“恒德成布店”,臨街店面依然保留着一個世紀前的模樣,內部卻改造成了藝術文化體驗空間;核心地段的一處危房改造成傳揚茶文化的“乘之堂”;古時駝隊休憩的水井周邊,如今成為可供居民納涼、聊天的小廣場。
家住附近的蔡萬香常來模式口逛逛,對這裡如數家珍,“這裡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濃煙火氣,總是吸引着我。”
“街區古色古香的建築風貌與豐富多樣的現代元素交織融合,帶給公眾時空穿梭的全新體驗。”張海斌説,目前街區煥新還在起步階段,未來還將繼續統籌規劃,引入文藝演出等更多新元素和新業態。同時加大對當地歷史文化和居民煙火氣的保護,讓文化傳承與釋放活力同步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