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會説話|古人的粧奩:穿越時空的東方美物與日常粧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2 09:22:56
來源:新華網

如果文物會説話|古人的粧奩:穿越時空的東方美物與日常粧造

字體:

想知道古人的梳妝檯上

都有哪些美粧好物嗎?

請跟隨《如果文物會説話》一同來探尋吧

奩(lián)

是古代女性使用的化粧盒

主要用於盛放梳粧用具

宋代漆奩高檔精細

是時尚的閨中用品

南宋黑色纻胎葵形漆奩盒

1975年出土於福州黃昇墓

奩盒以夾纻工藝製作而成

共分三層

平面呈六角葵瓣形狀

口沿鑲銀邊通體施黑漆

出土時盒內裝有銅鏡、銀盅、粉盒等

33件化粧用品

粉粧是古代女子妝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們使用固體粉塊作為粉底

這些粉塊上印有各種精美的紋飾

如荷花、蘭花、梅花等

形狀有圓形、四邊形、葵瓣形等

使用時

她們將粉塊打碎研磨成細粉

再調以花露敷於面部

使皮膚看起來更加白皙細膩

在宋朝大多是用鉛粉或者米粉

製作成的粉底來當做底粧

鉛粉雖然能使皮膚變白

但畢竟含有毒素

不宜過多使用

所以當時也有將石膏、滑石、蚌粉

蠟脂、殼麝調研成粉底使用

粉餅通常被裝在精美的粉盒裏

粉盒不僅裝粉餅

還可以盛放胭脂、香粉等

是閨閣必不可少的“美粧神器”

古代粉盒的材質多樣

有漆器、陶瓷、銀等

福州黃昇墓裏出土了三件漆粉盒

其中一盒內盛粉撲一個

還殘留着一些“粉底”

除了粉粧之外

古代女子還注重眉粧和唇粧

她們使用黛塊畫眉

用胭脂塗抹嘴唇

使妝容更加立體和生動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古代女子晨起梳粧

怎能少了“美粧搭子”銅鏡

南宋銅鏡的外形除了延續

唐代的菱花形、葵形等外

還出現了長方形、鐘形、心形等花樣

宋鐘形帶環銅鏡出土於

南平市區大橋工地

背面中上部一獸首銜環

鈕作雙龍交尾

其右側鑄金文“尞光輝不俗”

左側鑄“瑩色照亾私”

專家推測

這些造型奇特的鏡子

可能是用來辟邪的

日日樓心與畫眉,松分蟬翅黛雲低

象牙白齒雙梳子,駝骨紅紋小棹(zhào)蓖(bì)

宋朝流行一種插“梳”和“篦”的習俗

梳和篦的區別在於:梳齒疏,篦齒密

南宋半月形角篦出土於黃昇墓

可用於清除發垢

也可以插於發間做裝飾

精美的金銀發飾也是

宋代女子發髻上

非常大眾化的點綴之一

宋代福建金銀礦産量龐大

金銀器大規模流入民間

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南宋鎏金銀釵出土於邵武庵窠窖藏

細長條對折成“U”形

上部飾多道凸棱

同時出土的還有多枚發釵和髮簪

皆裝飾華麗,工藝精美

除了金銀發飾

宋朝女子還有金銀手鐲、耳環等

製作精美的金銀飾件

跳脫,亦稱纏臂釧

是佩戴於手臂上的裝飾品

南宋鎏金銀跳脫盤旋成多個環形纏繞

具備一定的彈性

南宋鎏金銀鏨花手鐲

鐲面捶打出折枝梅花、蓮花

菊花、牡丹四種凸花裝飾

這兩件文物出土於邵武庵窠窖藏

製作工藝精湛

代表了當時金銀器加工的較高水平

 

這些粧造好物不僅彰顯了

宋代女子的華美穿搭和精緻妝容

更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之美、中國之美

它們承載着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傳承

讓我們對古代女子的生活

有了更加深入了解和認識

 

策劃:萬方

統籌:王子暉 敖春磊

執行策劃:袁晗 程立葳

文案:別培輝 劉豐

設計:劉豐

鳴謝:福建博物院 邵武市博物館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福建頻道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