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30日,40名畫家參加“中國畫 畫文物——守望相助 和美同心”內蒙古采風創作活動,用中國畫的獨特表達方式,描繪內蒙古文物古跡之美。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的夏季綠草茵茵,風中搖曳盛開的金蓮花點綴在元上都遺址,令天南地北的游客陶醉其間。
元上都遺址及其周圍廣闊的金蓮川草原是正藍旗獨具特色的文旅資源。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元上都遺址,曾經是馬可·波羅筆下記錄描述蔚為壯觀的上都城:內有一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涂金,繪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如今,這裡已成為正藍旗推動文化遺産保護、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高地”。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徐進昌説:“上都600多年前毀於戰火。正因為如此,更有必要加大對上都歷史文化的縱深研究,從而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豐富內涵。”
沿着參觀路線行走在元上都遺址的棧道上,仿佛與700多年前的古人擦肩而過。有專家説,放在更大的歷史坐標中,這裡是連接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連接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橋梁與紐帶。
據了解,元上都遺址保護圍欄圍合保護面積達40多平方公里,正藍旗堅持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確保這座世界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1996年,元上都遺址大安閣西南角出土的漢白玉雕龍角柱,被視為元上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雕龍角柱的正面和西面分別雕有一條對稱的五爪騰龍,龍身周圍有牡丹、荷花、菊花、蓮藕等花卉紋飾。專家認為,整幅浮雕有濃郁的中原文化特色,是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合的實物見證,更是各民族共同締造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歷史見證。
面對這根龍柱,專家稱,元上都作為舉世聞名的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區域,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大通道,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匯融合的核心地帶。
如今,明德門、禦天門、穆清閣文物本體隔離鋼化玻璃和木柵欄安裝工程完工,文物本體得到有效保護;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産博物館恒溫恒濕設施投入使用,文物保護展示環境得到優化;遺址安全技術防範系統提升改造工程完工投入使用,監測數據可同步至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監測預警&&,形成了數據採集、數據分析、監測預警、數據對接等完整的數字化監測鏈條。
嚴格的制度築牢了文物保護屏障。正藍旗重新修編了《元上都遺址保護管理規劃》,對《元上都土遺址維護和保護管理制度》《元上都遺址文物本體日常保護管理辦法》《元上都遺址文物本體植被清除方案》等制度和文件進行了精細化的修訂完善,以繡花功夫推進元上都遺址保護。
據內蒙古金蓮川旅游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順介紹,已完成元上都遺址內部道路改造3公里,增加各類游客休憩區域7處,新增、改造各類標識標牌260多塊。
“00後”講解員伊布勒能同時應用漢語、英語、德語、蒙古語4種語言講解溝通。伊布勒説,小時候並不知道身邊的土堆是這麼的珍貴,如今,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1個小時、全程7.5公里的講解中,伊布勒準確而精彩地講解“東出西還”的兩都巡幸制,闡釋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和遺址的價值,一座古代都城在他的口中“活”了。
以元上都遺址為核心,正藍旗的文化和旅游正在逐步走向深度融合,這也為正藍旗的百姓帶來了就業機會。
59歲的劉俊龍在保潔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他説:“能在家門口找到營生,真是打心眼裏高興。”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陳星炎,通過考試成為景區的講解員。他説:“工作期間,能向天南地北的八方游客介紹家鄉的旖旎風光和歷史文化,心中充滿自豪感。下班後能陪在父母身邊,更是有一種幸福感。” (阿勒得爾圖 中國文化報駐內蒙古記者 王 慧/文 記者 連曉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