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興城 古韻今風——浙江寧波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01 11:15:47
來源:光明日報

以文興城 古韻今風——浙江寧波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字體:

  行走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浙江寧波天一閣院落中,厚重、典雅的氣息撲面而來;漫步在寧波老外灘步行街中,各類中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築見證着寧波長期以來的繁榮和開放……

  東海之濱的寧波是一座融通中外的文化之城。八千年井頭山遺址,七千年河姆渡文化,見證了中華海洋文明的開端。近代以來,“崇文重商”的傳統進一步弘揚,更是見證了寧波發展的百年輝煌。

  當前,寧波正植根中華文化沃土,以厚重的歷史底蘊促進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使命中努力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以文興城 古韻今風——浙江寧波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中國進士第一村”浙江寧波鄞州區姜山鎮走馬塘村。資料圖片

  文化基因深融城市血脈

  寧波鄞州區中部偏東南方向,有一個蜿蜒曲折的古老村落,那便是以“龍舟競渡”出名的雲龍鎮。

  1976年,雲龍鎮甲村石禿山的土墩墓中出土了一件“羽人競渡紋銅鉞”。文物上方刻有兩條龍,一排人戴着羽毛頭冠,雙手持槳划船。據考證,這個銅鉞屬於戰國時期文物,可以説是龍舟競渡的起源。

  走進雲龍鎮,寬闊的河面泛着粼粼波光,橫溪水、錢湖水在這裡匯聚。如今,歷經千年的龍舟文化在這裡仍有強大凝聚力。每到端午,龍舟競發,鼓聲喧天,江河兩岸百姓蜂擁而至,呼聲如潮,龍舟競渡也已成為雲龍鎮在寧波乃至全國都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

  “目前,全鎮共有27支龍舟隊,成員近600人,幾乎涵蓋全年齡段,是全國龍舟隊最多的鄉鎮之一。”雲龍鎮龍舟陳列館負責人&&,雲龍鎮村村有龍舟、周周有訓練、月月有賽事,龍舟競渡這項民俗活動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不論是在雲龍鎮還是整個寧波市,龍舟競渡早已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地方民俗或賽事,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龍舟”代表着同心協力,也代表着責任共擔、使命共赴,而龍舟競渡更是將這種同舟共濟精神傳承至今。

  如今,以龍舟為媒,雲龍鎮將地道烹飪打造成龍舟文化創新IP“龍舟拾捌碗”,以傳統“色香味”喚起地方文化記憶。龍舟及其周邊産品正越來越多地走近百姓身邊,使更多人領略到龍舟文化的魅力。

以文興城 古韻今風——浙江寧波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浙江寧波海曙區茂新村打造水鄉旅游線。資料圖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作為一座文脈浩蕩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波歷經數千年的文化洗禮與熏陶,早已將獨特的海洋文化、陽明文化、藏書文化等基因深融於城市的血脈之中。

  數據顯示,寧波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8項、省級106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6位、省級101位,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寧波的‘國遺’項目中,大眾比較熟悉的是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和骨木鑲嵌,這種由多種工藝相互疊加的技藝,是一種地域文化的體現。”浙江省寧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長黃文傑&&,此外,越窯青瓷燒制技藝、紅幫裁縫技藝、余姚土布、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等項目,也都是頗具地方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作為中華海洋文明重要起源地,寧波文化的特質對中國海洋文化精神的構建有着重大意義。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江武吉指出,經過多年的培育與保護,寧波各界對文化遺産越來越重視,更多非遺項目正在煥發新活力,手工藝人的“工匠精神”也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寧波不僅擁有眾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文化遺産,更蘊含着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這些都是寧波獨特而難得的文化財富。”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寧波作為中國大運河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影響正在擴及亞洲乃至全世界。

以文興城 古韻今風——浙江寧波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浙江寧波東錢湖畔的寧波院士中心。資料圖片

  文化供給點亮群眾生活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也在逐漸變化,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寧波江東北路305號,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寧波城市的工業遺存之一、當年叱吒本地的工業重地——寧波漁輪廠,就在這裡。據悉,漁輪廠的前身是1956年由6家小船廠合併建成的浙江省輪船公司寧波分公司船舶修理組,雖然於21世紀初停止使用,但長期以來一直承載着老寧波人的溫情回憶。

  2023年,作為寧波最大體量的老廠房改造項目,漁輪廠以全新面貌回歸大眾視野,成為一個以“演藝+”為核心,集旅游集聚、休閒娛樂、時尚科技於一體的城市中央區文旅演藝綜合體,實現了從“工業銹帶”到“文化秀場”的華麗轉變。

  一座舊廠想在時代回憶與舊時煙火中開出“新花”,並不容易。漁輪廠項目負責人鄧亞男錶示:“我們在項目改造過程中,盡可能在保留舊廠建築原貌的基礎上更新升級,體現工業遺存的文化氣息,廠房原有的建築體型被完整保留,沿路和沿江兩個大跨度大空間廠房結構依然如故。”

  在“舊”與“新”之間找到平衡後,漁輪廠“一炮而紅”。數據顯示,2023年底開業至今,漁輪廠文旅演藝綜合體日流量最高超2萬人次,今年預計完成營業額5000萬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在寧波,文化在賦能文旅演藝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日前,在寧波寧海縣大佳何鎮葛家村,做了30多年泥水匠的葛萬永看到自己參與設計製作的作品陳列在藝術品展廳,心裏的自豪感溢於言表。

  村裏的藝術展從何而來?近年來,寧海着力探索藝術振興鄉村的新路徑,通過與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團隊合作,在潔凈、美化的基礎上,向提升村莊品位、藝術性方向轉變。

  “一開始村民覺得藝術離自己很遙遠,並不認可。”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説給村民聽,不如做給村民看。隨後,他與村裏幾位老人一起,在村文化禮堂前面的小廣場,以石頭和竹子為原料設計製作了一把可坐、可躺的椅子,供村民休憩。

  隨後,叢志強還用當地的石頭、毛竹以及村民廢棄的瓦片、舊衣服等製成風鈴、座椅和盆景,裝扮村內小巷,得到村民們的一致好評。漸漸地,從質疑到看熱鬧,再到參與設計,越來越多的村民躍躍欲試,村裏的藝術展也由此而來。

  葛家村相關負責人&&,以前村民不大關心村裏事務,如今村裏的藝術創作,改變的不僅是村貌,更是民心。

  江武吉指出,如今,寧波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供給的同時,持續鼓勵鄉村旅游産業化發展,實施藝術點亮鄉村工程。截至目前,寧波擁有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1315個、博物館81家,其中鄉村博物館78家,初步構建起群眾有感、獲得便利的文化生活圈。

  文化底蘊賦能企業發展

  第一家近代意義的中資銀行,第一家中資輪船航運公司,第一家由華人開設的證交所……這些由寧波商人創辦的多個“第一”不僅被歷史所銘記,也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向海而生、聽濤而立的寧波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港”。寧波港一度與揚州港、廣州港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依託港口優勢,寧波商業經濟長期以來十分發達。如今,方太、雅戈爾、奧克斯、公牛等知名的寧波品牌已享譽全國。數據顯示,寧波目前有104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破百的城市,2024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207.9億元,同比增長5.4%,進出口總額達6811.4億元,創歷史新高。

  “除了區位優勢外,寧波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寧波市甬商發展研究會會長范誼看來,寧波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寧波企業文化在這種底蘊的熏陶下蓬勃發展與時俱進,成為凝聚人心的重要紐帶、戰勝困難的重要資源、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精神力量,是企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大支撐和內在動力。

  甬商公共服務&&負責人曹雲&&,在寧波企業界,無論是方太的儒家文化,歐琳的品牌文化,還是公交公司的制度文化,背後都有着生動的故事,將企業願景和實際經營結合起來,在無形中厚植一家企業的文化底蘊,更彰顯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如今,隨着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文化産業成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翼。作為開放發展的排頭兵,寧波以新技術為基礎、以新業態為引領,持續推動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2.7噸重的“大雪花”輕盈升空,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錢塘江畔“寧波燃”璀璨奪目……作為“2024全國成長性文化企業30強”企業,浙江大豐實業在國際重大賽事上貢獻的一幕幕經典畫面,不僅凝聚着一大批燒腦的“新科技”和文化創意,也不斷拓展“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新消費業態”等應用場景。

  文化企業在如今的寧波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曹雲&&,近年來,寧波“文化製造”不斷向“文化智造”轉型,系統性提升着文化産業發展質效,加快向高層次、全鏈條、數字化邁進。

  截至2023年底,寧波擁有規上文化企業1218家,實現營收2209億元,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收367億元,增長21%,佔全市文化服務業營收的77%。

  “下一步,我們將實施文化領軍企業培育工程,壯大文化企業主體實力,加快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家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讓文化進一步賦能寧波的經濟社會發展。”江武吉説。(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曾毅)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