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與玉相遇,便是一場奢華與低調、絢爛與平淡的巧妙交融。從戰國時期精緻的鎏金鑲玉帶鉤,到漢代震撼人心的金縷玉衣,再到明朝獨樹一幟的金蟬玉葉,千百年來留存的金玉器物,皆是如此。 古代,“金枝玉葉”是對女子高貴身份的極致讚美,“金玉良緣”則描繪了美好姻緣的模樣。1954年,考古人員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明弘治年進士張安晚家族墓中發現一件“金蟬玉葉”。金蟬玉葉出土的位置在墓主人的頭部,與金蟬玉葉一同出土的還有銀笄二件、金銀嵌寶玉插花四件以及一根4.7厘米長的銀柄,柄的頂端有一銀托,銀托中有一小孔,使金蟬、玉葉、銀托連成一體,考古人員由此判斷,“金蟬玉葉”是一支髮簪。
金蟬玉葉的造型非常精巧:一隻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玉葉則葉脈分明,潔白無瑕,將金蟬微微托起。
其中,金蟬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表現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抬起。金蟬含金量很高,成色達到95%,壓模鑄范、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係用新疆和田所産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緻。
古代常用“金枝玉葉”形容美好的女性,而蟬也叫“知了”,“知”與“枝”同音,所以後人猜測“金蟬玉葉”有“金枝玉葉”的美好寓意。
那麼,這件時尚單品該如何佩戴呢?
張安晚所處的明朝商品經濟繁榮,絲織和棉紡兩大産業的崛起,更讓江南地區成為服飾風尚的發源地。“蘇州樣,廣州匠”這句諺語,就説明了蘇州走在了時尚的前沿。
“飄飄金步搖,翩翩新簪繞”作為當時“時尚單品”的髮簪形狀多樣,鮮花綠葉、飛鳥蟲物都是常見的髮簪造型。金蟬玉葉便是其中一種髮簪,貴族女子將其插在發髻上,可起到固定髮型、裝飾等作用。
作為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金蟬玉葉可謂是15世紀下半葉明代中期的傑作,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件“金蟬玉葉”。金蟬奏鳴,玉葉振動,正是金聲玉振的藝術再現。它不僅説明了以“粗大明”著稱的明代玉器有其精緻細膩的一面,而且背後蘊藏明代社會文化的深厚內涵。
策劃:徐壽權 萬方
統籌:王子暉 吳新生
執行策劃:袁晗 戚軒瑜
文案:文靜 王鐘楊(實習)
設計:黎茵如
鳴謝:南京博物院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江蘇公司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