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不舞&:一個兒童劇院的“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5 09:13:14
來源:新華網

何處不舞&:一個兒童劇院的“新生”

字體:

  新華社南昌7月13日電(記者袁慧晶)深呼吸、彎腰、倒立、調整平衡、雙手變單手、變化造型……15歲的雜技演員范一旦的單手倒立動作一氣呵成。在排練廳的一側,一雙雙稚嫩的眼睛正盯着范一旦的動作目不轉睛。這是江西兒童藝術劇院順應市場消費趨勢,在周末推出的“童夢”親子體驗活動。

  雜技演員范一旦正在練基本功。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近年來,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給舞&藝術市場帶來衝擊,表現形式單一的傳統線下演出已難讓觀眾付費觀看,不少文藝院團都面臨着人才流失、劇目蕭條、經營虧損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江西兒童藝術劇院於今年1月成立,由兩大老牌院團江西省雜技團、江西省木偶劇團的現有資源組建而成,旨在整合資源,發揮各自演出優勢,融合創排出符合市場期待的新劇目。

  為解決傳統演出市場不景氣的問題,江西兒童藝術劇院開始推廣“兒童藝術+文化”的模式,通過親子家庭“觀劇、玩劇、演劇”一體的嘉年華系列活動,為孩子們營造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觀演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是‘&上台下’,如今隨着演藝新空間的拓展,觀眾能夠走進劇院寫字樓,觀看演員的幕後排練、體驗表演項目、與演員近距離互動。”江西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熊偉説,這種“處處皆劇場、人人可藝術”的演藝形式也受到了市場的認可。據悉,“童夢”親子活動開展13期以來,好評如潮。

  小觀眾楊茗參加完活動後告訴媽媽:“感覺哥哥姐姐們好辛苦。&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加油。”

  演出空間的變化也倒逼着創作方式發生變化。“過去傳統雜技劇目的創作周期至少在半年以上,且多為炫技,滿足不了‘商購吃玩一體化’的消費趨勢。如今,我們主動對接大型商業綜合體,推出定制演藝合作劇目,一部‘快消親子劇’的創作周期不到一週,更加適應市場節奏,成本也隨之降低。”熊偉説,創排的劇目藝術元素更豐富,給予人們視聽的享受更豐富。

  4月28日,由原創兒童魔術雜技劇《魔幻大衝關》和大型科幻環保木偶卡通音樂劇《希望的綠洲》改編而成的大型人偶劇《江豚和它的朋友們》,在南昌武商MALL舉行。穿插的俏皮娃娃小天鵝巡游、平衡車倒立巡游、熊貓獨輪車等環節,觀眾積極互動。

  這是劇院在商演市場拿下的“第一桶金”,也讓熊偉看到了“劇院+商企”這一合作模式的潛力。

  “困擾劇團發展多年的人員結構老化問題迎刃而解。”江西兒童藝術劇院藝術部主任熊雙美子告訴記者,過去雜技演員的藝術生命短暫,30歲已是極限,一到年齡只能轉教學崗,可哪需要這麼多老師呢?而這種專業難度並不高的商演,為“超齡演員”提供了新的演出機會,提高了演員收入,也解決了劇團人員安置的難題。

  熊偉説,目前,江西兒童藝術劇院已形成了傳統經典劇目、定制商業劇這兩種不同的劇目生産經營模式。未來,將進一步推動藝術與藝術、藝術與産業、藝術與技術、藝術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的演藝新空間、新業態,讓孩子們在更多傳統舞&之外的地方,體驗更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讓藝術的種子在童年生根發芽。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