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裏面凝結了先人的智慧與文明,通過對古籍的修復與保護,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盛夏時節,室外暑氣逼人,在江西省圖書館內的一間古籍修復室內,該館歷史文獻部古籍修復員翁妍鈺正靜心修補一本有着上百年歷史的古籍。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浩如煙海的典冊,不僅記錄了歷史,還承載了無數的文明遺産。但隨着年份的增加及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些珍貴的古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為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加入古籍保護工作。
7月12日,江西南昌,翁妍鈺正在對幾張經過修復的古籍書葉進行錘平。劉力鑫 攝
作為一名“Z世代”,翁妍鈺從小便對傳統文化十分感興趣。在研究生就讀期間,她選擇了“古籍保護與修復”這門看起來略冷門的專業,畢業之後便進入江西省圖書館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
江西省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也是江西省古籍保護中心,館藏有近38萬冊古籍。汗牛充棟的古籍,不僅有工作二十餘年的“老師傅”守護,還有像翁妍鈺這樣的青春力量加入,讓古籍重返“青春”。
“古籍常會出現老化、酸化、蟲蛀等破損情況,南方潮濕的天氣也容易致古籍發黴,産生粘連等情況。”翁妍鈺&&,自己現在常處理的問題便是蟲蛀,需要將一冊古籍一張張拆開,逐張補好被蟲蛀的部分。
7月12日,江西南昌,翁妍鈺展示自己此前修復的一部古籍《康熙字典》。劉力鑫 攝
在江西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室內,翁妍鈺正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冊清刻本《康熙字典》。經歷歲月滄桑,這本古籍紙張泛黃,每一張上都佈滿了密密麻麻的蟲洞,翁妍鈺選取了與之匹配的紙張,配上調製好的漿糊,耐心地將一個個破洞補好。
“在修復之前,我們會用顯微鏡等儀器觀察紙張的特性,每本古籍的紙張厚薄程度不同、顏色不同、原料不同,甚至紋理也不同。”翁妍鈺稱,僅修復用紙就有200余種,還要根據紙張特性調配不同的漿糊,有時還需將紙張用破壁機打碎,造出紙漿用於修補。
“修復時我們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採取最小干預的辦法,不對古籍的內容進行修改和補充。”在翁妍鈺看來,修復古籍最大的目的便是保護,通過修復讓古籍能更長久保存下去。
7月12日,江西南昌,翁妍鈺正在修復一本清刻本。劉力鑫 攝
配紙、分解書葉、補書葉、齊欄、錘平……古籍修復十分複雜,有20余道工序,修復時間需以年來計算,需要十足的耐心與細心。但在翁妍鈺看來,自己十分享受這份工作。
翁妍鈺&&,自己在接觸古籍的那一刻,仿佛和作者有了跨越百年的交集,不少古籍上還有各個年代讀者的註解。此外有些古籍上還有前人修復的痕跡,先人的文明思想以及前輩對古籍的保護在一瞬間便具象化了。
經翁妍鈺等古籍修復師修復好的古籍,不僅延長了“壽命”,其內容也最終將呈現在讀者眼前。江西省圖書館會將這些修復好的古籍逐冊掃描,將其數字化,讀者可在網絡上閱讀其電子版,也可前往江西省圖書館借閱古籍原書或影印版。
“古籍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習修復也是無止境的。未來希望能把握好交流機會,多與前輩及同行交流,學好本領保護更多的古籍。”翁妍鈺&&,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古籍在自己手上重獲“新生”。(李韻涵 姜濤 劉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