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1日,“簡素為絢:中國八至十八世紀一道釉瓷器展”亮相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該展覽追溯了中國瓷器和色彩的悠久歷史。
此次展覽的展品來自中國香港竹月堂收藏家簡永楨的收藏以及吉美博物館的藏品,共計250件精品,“體現了中國人數百年來對於形式簡約和色彩純凈的不懈追求,正是這種追求成就了展覽中極具美學價值的獨特藝術品”。
吉美博物館館長雅尼克·林茨認為,這些精美的瓷器體現了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中國工匠精神。單色釉瓷器的製作既要求材料的純凈,又要求對燒制技術的絕對掌握,因此它是中國工坊技術完美的最高體現。儘管能夠承受高溫燒制的顏料種類有限,但中國工匠不斷嘗試開發新的顏色,同時滿足瓷器在儀式使用中的極高要求。
展覽根據瓷器的顏色分為九部分,即白釉、青釉、綠釉和孔雀綠釉、藍釉、黑釉與茄皮紫釉、紅釉、黃釉、褐釉、倣大自然的色釉及各單色釉組成的彩虹色。展覽呈現了與各種色彩相關的文化和象徵內涵,以及製作色彩的技術。
收藏家簡永楨在11日的媒體開幕式上致辭,高度讚揚中法文化合作,並&&展覽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及巴黎奧運會之際舉辦,具有特殊意義。
除瓷器展品,展覽還展出法國雷恩美術館的一件特別展品:一本長達7米的18世紀畫冊,呈現了中國瓷都景德鎮作坊的瓷器生産過程。中國的瓷器14世紀後開始逐漸傳入歐洲,其晶瑩的釉色和高超的工藝給當時的歐洲貴族帶來極大震撼,也促進了歐洲瓷器工藝的起步和發展。
展覽自6月12日起對公眾開放,持續至9月16日。(李洋)
【糾錯】 【責任編輯:丁梓朔 崔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