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村民王秀英早起將滿頭銀發梳理齊整,吃過早飯後便來到位於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工作室縫製香包。她不緊不慢纏絲繞線,細密針腳勾勒出吉祥如意、辟邪祛病的美好希冀。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這是村民製作的“針棒香包”。新華社記者趙久龍 攝
端午到,香囊俏。“看,這個粽子造型的香包漂亮吧,很多地方端午節有挂香包的習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徐州香包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在潘安湖畔創辦了香包工作室,馬莊村也成立了民俗文化手工藝合作社。幾年來,小香包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荷包”。連日來,這裡的游客絡繹不絕,粽子造型的香包格外受歡迎。
王秀英告訴記者,她做了一輩子香包。“過去,我做香包是為了補貼家用,年輕時曾在附近景點推車售賣香包。後來,我希望做大香包産業,帶動鄉親們共同增收致富。”
近年來,隨着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名氣越來越響,周邊村民、企業職工、中小學學生甚至外國友人都來學習縫製香包。她耐心地教大家,希望把這門手藝傳給更多人。令王秀英感到欣慰的是,孫女孫歌堯大學畢業後也回到家鄉學習製作香包,還成立了徐州針棒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創建“歌堯”品牌。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村民在製作香包。新華社記者趙久龍 攝
“這些年,我們積極發展特色産業,培育香包製作能手,加強産運銷‘一條龍’服務。”馬莊村黨委書記毛飛説,如今,香包産業不斷發展壯大,還遠銷海外。有的年輕人跟文化創意公司合作,推出各種時尚小香包,在網上直播帶貨,很受大家歡迎。
步入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記者看到數十位村民在縫製香包。66歲的馬莊村村民夏桂美一邊製作“針棒香包”,一邊笑着對記者説:“今年上半年訂單大增,大家幹勁十足,我做一隻‘針棒香包’能掙3元手工費,做大香包手工費更高,最近每個月能掙3000多元。這裡離家近,閒暇時我還去馬莊農民樂團打快板、唱歌。”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村民夏桂美(右)在製作“針棒香包”。新華社記者趙久龍 攝
毛飛告訴記者,今年二季度,馬莊村“針棒香包”訂單量達到50萬隻。年初還有一家企業訂購1.6萬隻祥龍造型的香包,僅此一單交易金額就達150多萬元。村裏年初從蘇州引進一家香雲紗生産企業,推出幾款造型獨特的香雲紗香包産品,受到年輕人喜愛。
小香包蘊含大乾坤。“奶奶擇一事,終一生,是手藝人,也是‘守藝人’。她無償教授村民技藝,常年不輟,這種勁頭讓我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傳承並創新香包文化。”孫歌堯説,希望盡己所能推動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場景,讓徐州香包成為“文化記憶包”“鄉村富裕包”。
在王秀英的帶領下,馬莊村及周邊村莊近400名留守婦女從事香包製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近年來,賈汪區相繼建起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文創綜合體、中草藥園等,搭建香包網絡銷售&&,積極參加展銷會推介香包産品。去年,馬莊村香包産值突破1000萬元,今年上半年訂單金額已達800萬元左右。
馬莊村村民王秀英展示縫製的粽子造型香包。新華社記者趙久龍 攝
“香包供不應求,幸福在村民指尖流淌。我們要繼續守護好徐州香包這個品牌,讓香包‘香’飄萬里。”毛飛説,下一步,將在香包設計、銷售端重點發力,對材質、顏色、造型等進行創新,把香包這一“指尖技藝”發揚光大,大家一起用雙手“繡”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趙久龍、蔣文茜、陳聖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