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儲存14粒質似珍珠的舍利,由中國古代當權者組織,打造了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金棺銀槨等“五件套”,重重裝盛舍利後藏於地下。如此模式將寶貝儲藏好的同時,亦將盛唐時期的絕活體現得淋漓盡致。
2024年4月2日,游客在甘肅省博物館參觀“鎮館之寶”金棺銀槨銅匣舍利瓶石函“五件套”。李亞龍 攝
上述寶貝為金棺銀槨銅匣舍利瓶石函,是甘肅省博物館16件“鎮館之寶”之一,國家一級文物,1964年出土於甘肅平涼市涇川縣大雲寺遺址。國寶共5重,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玻璃舍利瓶重重套置而成,精巧華麗,反映了盛唐時期金銀細工的極高加工技藝。
這件國寶有多少“重工藝”?據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趙天霸講解,銀槨和金棺下面的墊座及四週貼了五瓣梅為圖案的織錦;棺身雕刻忍冬紋等唐朝代表性紋樣;金棺鑲嵌珍珠與綠松石點綴,內有一檀香木小隔板,置放一件白色透明的長頸、圓腹、平底玻璃瓶。
打造上述金棺銀槨在古代價值不菲,且需要宮廷工匠以高超且繁雜的工藝細細打磨,人力、物力、財力都得到位。最後,將“藏寶棺”按照大小一件件套起來,像“俄羅斯套娃”,最裏邊一件就是寶物。
2024年4月2日,甘肅省博物館展廳內,鑲嵌珍珠的金棺,小巧精緻,工藝考究。李亞龍 攝
金棺銀槨銅匣舍利瓶石函中的寶物,便是瓶內的14粒舍利。這些舍利形如米粒,質似珍珠,最大的直徑不足0.5厘米,瓶上還蓋着古銅色絲質小帕。
人們看待國寶的反應不同。在歷史學家眼中,石函上的文字翻開真實過往;在藝術家眼中,它的紋飾熠熠生輝;在佛教信眾心中,存於其中的舍利珍貴無比。
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廳裏,五重套盒的文物被分開羅列。石函側面的一篇古代“作文”,詳細記錄了其被發現的來龍去脈,包括時間、地點、官員、僧眾等。趙天霸説,無論從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還是歷史價值來看,它被譽為“鎮館之寶”實至名歸。
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志華詳細介紹了這篇“作文”,講述了歷史上兩件與當朝最高統治者有關的事件。其中一件發生於隋文帝時期,隋文帝下令數年間共建百餘所寺廟,涇州(現涇川縣)也修造了大興國寺,經歷歲月變遷,塔毀為一堆廢址。另一件是説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武則天為登基造勢,下令全國各地修建大雲寺。有僧人找到當時的涇州司馬孟詵尋求支持,之後在清理大雲寺殘跡時,在地下約5米深的地方發現了埋藏舍利的磚室。之後,孟詵將此事的來龍去脈撰寫了文章《涇州大雲寺舍利石函銘並序》,延請當時的名流趙貞固書寫,記錄在石函上。
2024年4月2日,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志華,講解金棺銀槨銅匣舍利瓶石函背後的故事。 李亞龍 攝
劉志華説,通過鐫刻在石函上的“作文”,後世對1330多年前的歷史事件,有了詳細明確的了解。而這一點,是該文物被定為國寶最重要的原因。
足可以見,老祖宗的“藏寶地點”一般在地下深處,修建磚室或石室,是中國古代藏寶的天花板級別。而由於中國人將“身後事”極為重視,所以也選擇用棺槨形式埋葬宗教聖物。
為滿足廣大游客欣賞的需求,這件國寶旁還精心設置了“電子文物”,游客可拖動按鍵進行翻轉、放大,趣味十足,方便多角度欣賞。(閆姣 李亞龍 田鵬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