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鏗鏘,配樂聲響,鄰里之間奔走相告,密密層層匯集院落,或站、或坐、或蹲、或倚,只等“莊戶大戲”開場。
初夏時節,山東省呂劇院接二連三送戲下鄉。大批民間自發成立的呂劇莊戶院團也活躍於齊魯各地。
作為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呂劇起源於山東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它以濟南地方方言為標準唸白,樹仁義禮智信,“説中有唱,唱中有説”。鄉間搓棒子、納鞋底、喂雞鴨、睡炕頭等場景常被搬上舞&。
老一輩山東人熟諳每部戲的劇情,唱詞張口就來。魯北一帶“聽見呂劇腔,餅子貼在門框上”,膠東地區“呂劇一唱炸了鍋,張大嫂、李二哥,扔下耪地鋤,推開棉花車”……戲迷的“呂劇癮”可見一斑。
“60後”胡靜華師從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郎鹹芬,在村裏從青衣、花旦,唱到老旦,“呂劇從家長裏短中道出處事真理,成為幾代人的鄉愁記憶。”
追根溯源,呂劇在農村頗有觀眾緣。1900年,民間老藝人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出《王小趕腳》風靡一時,得名“驢戲”。1952年,諧民間“驢戲”“捋戲”(形容手指上下捋墜琴)等音,取中國古音樂十二律中的“呂”字,得名“呂劇”。而今,《李二嫂改嫁》《小姑賢》《墻頭記》等數十部作品久演不衰,活躍於鄉野,也點燃城市小劇場。
“出牛力拼死命為的哪個?我怎能白白地毀掉青春!狠狠心跳出這萬丈枯井……”“90後”花旦李佳欣眼含淚、跺着腳,訴盡“李二嫂”的幽怨。面前一兩米處,觀眾坐在倣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木凳上。
這是濟南百花戲劇藝術空間沉浸式演出的一幕。該藝術空間隸屬山東省呂劇院,於2023年10月啟用。
“演出結束後,觀眾轉到&上跟我們學戲。劇院的專業樂隊為他們伴奏,我們當陪演。”李佳欣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時下常態化的小劇場演出,為戲迷們帶來全新體驗,也高度考驗演員“手眼身法步”的功底。
今年4月,“80後”小生陳明在臨沂沂河畔以戶外露營演出形式,唱響《沂河兩岸》《紅嫂》等呂劇選段。“這次我們沒有化粧,穿的也是便裝,演出持續了1個多小時,觀眾不斷喊着‘再來一首’。”據悉,這場公益演出是呂劇院應臨沂市官方邀請的新嘗試。
除戶外露營餐廳,山東省呂劇院還把劇場搬進新藝術空間、美術館展廳,通過線上直播、校園演出等廣泛接觸年輕人。院長孫香蘭&&,不管是經典作品還是新創小劇場劇目,都要在常演中努力“擴圈”“出圈”。
記者梳理社交&&發現,周末的呂劇院成為“遛娃勝地”——知名演員輔導孩子身段,道地方文化;搜索“齊魯藝票通”,30元人民幣就能在濟南北洋大戲院享視聽盛宴;去東營市呂劇博物館,可帶上呂劇人物明信片蓋郵戳;在莫言小説中看到呂劇唱詞的年輕人,用學生證免費串場“過把癮”。
在百花戲劇藝術空間,孫香蘭向記者細數手頭工作。培養“80後”“90後”&柱子、出版呂劇校園普及教材……每一項都與傳承密切相關。交流間,樓上演出正熱,白髮青絲交錯。(趙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