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唱響。從此,這部曠世經典以其超越時空的藝術感染力,在中華大地、世界各地被廣泛傳唱。這部作品緣何能誕生於延安?又為何能夠成為時代戰歌而經久不衰?這些,在85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探尋。
延安精神孕育了這部曠世之作
抗日戰爭時期,全民族抗戰的激情,喚醒了歷史的古道,千年的厚土。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延安這片黃土地成為全國抗戰的政治中心,也成為一座散發着青春魅力的新文藝古城、新文化殿堂。
抗戰時期的延安,號稱“歌咏城”。在這裡會聚和培育了一大批革命藝術家,創作了無數與國運、與時代、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的藝術佳作,直接轉化為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這些作品至今在中國文藝史上熠熠生輝。起初,在武漢推動全國抗戰歌咏運動的冼星海感到自己“精神不愉快、呆板”。他在日記中寫下:“中國現在是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是向着墮落處下沉,而另一個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進。延安就是新中國的發揚地。”冼星海於1935年8月從法國巴黎學成歸國,從上海到武漢三年多時間裏,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推動着抗戰歌咏運動。到1938年秋,他在武漢國共合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音樂工作已無法開展,所有的進步創作都受到國民黨方面無端的限制。
20世紀30年代的延安 圖片由延安革命紀念館提供
冼星海開始打聽延安的時候,延安也在期望他的到來。1938年9月,冼星海收到來自延安魯藝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的聘任信。“是否有我安心自由的創作環境?”“進了延安可否再出來?”冼星海向一些“相識”問了這兩個問題,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就啟程前往延安。1938年11月3日,冼星海與新婚妻子錢韻玲到達延安,次日他就開始執教於魯藝音樂系。
在延安的城墻上、樹上到處張貼着抗戰街頭詩和抗戰標語,遍地歌聲更是延安的一大特點,冼星海被這一切吸引着。在他初來延安的幾天,延安城遭受日軍空襲。冼星海看到,人們雖然在慌亂中躲進防空洞,但當空襲過去,卻又馬上恢復了鬥志,延安城又是歌聲四起。相比國統區的頹廢、壓抑和遭迫害,延安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動和興奮。延安遍地的歌聲點燃了冼星海的創作激情。
尋找到獨屬於中國人的頌歌旋律
冼星海曾總結《黃河大合唱》:“這是用全中國的旋律寫成的。”誠然,《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是用外來形式錶現中國精神,但它沒有留下任何複製外來的痕跡。政治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使這部聲樂作品成為經久不衰的藝術典範。
光未然(左)與冼星海(右) 圖片由延安革命紀念館提供
《黃河大合唱》是先有詞再有曲的。1939年春天,詩人光未然因在前線受傷來到延安療傷,時任魯藝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前去醫院探望曾多次合作的老友。冼星海表達了強烈的願望,期望超越以往創作一部反映民族抗戰呼聲的大型音樂作品。恰巧光未然在帶領演劇三隊兩次穿越黃河、赴前線戰鬥生活的兩個多月中,一直在醞釀創作大型史詩《黃河吟》。冼星海走後,光未然再三思考,説服自己放棄創作長詩《黃河吟》的念頭,改成為冼星海撰寫歌詞。很快,光未然拖着受傷的左臂,用5天的時間口述了400多行的長詩,由隊友胡志濤筆錄。
光未然的8首歌詞獨立成章又血肉相連,應用歐洲教會音樂Cantata(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的結構來布局,每首都以黃河為題材,通過朗誦詞相連為一體,這種構架在中國的音樂創作中是獨樹一幟的。歌詞激發了冼星海全新的創造力。他曾不厭其煩地請三隊隊員講述,甚至模仿表演黃河船夫與驚濤駭浪搏鬥的情景、動作,以便更加準確地賦予船夫們生動的音樂形象。
在《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中,冼星海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7個部分的譜曲,唯有《黃河頌》一連寫了三稿都不滿意。原因是中國傳統音樂裏沒有“頌”的旋律,一看到“頌”字,就聯想起西方宗教彌撒曲,他要努力擺脫這種影響,新創一種既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特點,又能表現新的時代感情的頌歌旋律,尋找到獨屬於中國人的頌歌旋律與民族風格。冼星海留法近6年,被西方世界公認為熟悉歐洲音樂技巧的東方作曲家,但他沒有被外來形式所俘虜,而是讓自己的民族風格“佔有”外國形式。在民族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的相互碰撞中,一部誠懇、偉大、莊嚴而不失熱情的音樂作品誕生了。
《黃河大合唱》(總譜) 圖片由延安革命紀念館提供
1939年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之後迅速傳遍全國,“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裏,遊擊健兒逞英豪!”的嘹亮歌聲隨着戰士的腳步飄向抗戰前線。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在場聆聽的人都被大合唱雄渾的氣勢和震撼的旋律所打動,毛澤東同志稱讚三個“好”。《黃河大合唱》發出了時代的吶喊,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以及據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人民的鬥爭成就了時代戰歌
縱觀冼星海短暫的40年人生,他創作了600余首群眾歌曲,300餘部音樂作品以及大量音樂文論,其中在延安就完成近百首抗戰歌曲,6部大合唱,大批音樂教學稿、文論。作為音樂教育家,在魯藝音樂系執教期間,他還培養了一大批中國新興音樂的開拓者和經典音樂的創作者。《黃河大合唱》的誕生,與冼星海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抗戰意志以及對民族音樂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
冼星海將西方音樂理論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將個人藝術追求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他在《普遍的音樂》一文中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樂”。他説:“人民的鬥爭就是我的歌。”“普遍的音樂”“救國的音樂”便成為他畢生堅持的音樂創作和社會實踐方向。
1905年,冼星海出生於澳門,出生時父親已經去世,他和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冼星海酷愛音樂,1925年來到北京,進入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學習。1928年他來到上海,進入國立音樂院。在上海期間,他曾參加田漢領導的“南國社”,田漢對冼星海的愛國思想和創作活動産生了重要的影響。1929年,24歲的冼星海不顧自己的貧窮,立志要“用音樂救起那不振的中國”,遠赴巴黎求學。在巴黎將近6年,他飽受苦難,卻用最短的時間學習到歐洲先進的音樂技巧和配器法。畢業回國後,便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
在延安魯藝任教時期,冼星海迎來了創作的巔峰期。他創作了三幕歌劇《軍民進行曲》,以及合唱歌曲《遊擊軍》《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生産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在延安,他不僅獲得了抗日的激情、創作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他發現了音樂的階級屬性,領悟到藝術創作要為時代發聲、為人民而歌。他説:“我發現了音樂上許多的問題過去不能解決的,在社會科學的理論上竟得到解答,如音樂與抗戰、音樂與人類解放等問題。”思想上的收穫帶來了藝術創作上的高峰,1939年冼星海譜寫《黃河大合唱》的過程正是他從愛國主義者向共産主義者轉變的過程。《黃河大合唱》創作之後,他就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在入黨日記中寫下:“今天是我入黨的第一天,是我生命中最光榮的一天。希望能改變我的思想和人生觀,去為無産階級的音樂來奮鬥!”
今年4月,來自世界各地的合唱團成員匯聚延安組成“五洲同聲唱黃河”合唱團,再唱經典。其中,香港合唱團成員、一位80多歲的女作家了解到經典背後的故事後&&,“這些故事太感動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就是對祖國的愛,我愛中國,我到哪都是中國人”。這正是85年前在延安誕生的這部經典給我們的思考:《黃河大合唱》維繫着五湖四海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感,既是歷史的聲音,也是現在和未來的聲音。 (作者:劉妮 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