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內畫鼻煙壺”傳承人:方寸之間“反手”畫出大千世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06 10:32: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寧夏“內畫鼻煙壺”傳承人:方寸之間“反手”畫出大千世界

字體:

  氣勢磅礡的山水、惟妙惟肖的人物、可愛俏皮的動物……很難想象這些活靈活現的繪畫作品會出現在鼻煙壺中。“我的生活裏只有鼻煙壺。”5月3日,記者走進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內畫鼻煙壺傳承人艾福多的工作室,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艾福多正安靜地坐在木椅上,沉浸於自己的繪畫世界。他用世界上最小的畫筆,在鼻煙壺的內部“反手”作畫,創造出絕美的“壺中天地”。對着陽光向內望去,小橋流水,樹葉飄飄,仿佛一下子被帶入了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

  艾福多正在創作內畫鼻煙壺。中新網記者 於晶 攝

  他拿起剛畫好的《清明上河圖》,壺內方寸之間繪製着遠郊、舟橋、城樓、市集及各色人物。在傳統白描技法下,人物栩栩如生,樹木蓊蓊鬱鬱,景致層次感分明,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繁盛的市井風貌躍然於水晶壺內,更顯清秀雅致。

  艾福多告訴記者,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産生了鼻煙壺。內畫藝術是中國的傳統技藝,在清朝中後期開始出現的,起源於鼻煙壺藝術,到現在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內畫鼻煙壺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譽為集大成的“袖珍藝術”。

  據艾福多介紹,內畫不同於其他的繪畫工藝,所有普通的繪畫方式都可以融入在鼻煙壺中,它工藝的複雜性主要體現在工序上。在艾福多手中,有一支獨特的繪畫工具——“彎鉤直角筆”,筆頭長度僅幾毫米,筆尖與筆桿成九十度。內畫的精髓在於通過壺口把畫筆伸進鼻煙壺,僅靠手指的細微運作來完成,正面觀看,反面作畫,在“寸天厘地”中進行書畫布局。

  “我的畫筆都是自己做的。”在艾福多的案頭,記者看到了一根根樣式“古怪”的畫筆。這些畫筆只有毛衣針粗細,由竹籤削成,末端彎出一個大約90度的弧度,然後把毛筆筆頭中粗糙的毛去掉,挑出好的粘在竹籤上。這些彎曲的筆頭如同鳥喙,顯得頗為尖細鋒利。有的用來勾線,有的用來題字,有的畫弧形……用途不同,畫筆的長短粗細曲度也各有不同。

  艾福多笑着説,剛開始學內畫時,自己連畫個直線都費勁兒,手拿着筆一直哆嗦。“唯一的竅門就是要坐得住。”在他看來,內畫技藝需要眼力、心力和定力,缺一不可。“要有紮實的繪畫功底,要有悟性,也要有細心和耐心,反復苦練,沒有捷徑。”

  市民觀看艾福多創作內畫鼻煙壺。中新網記者 於晶 攝

  為更好地傳承內畫藝術,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門藝術,喜歡這門藝術,艾福多除了向內探索求深度發展,他還向外拓展以提升內畫藝術的知名度和民眾接觸度、喜愛度,並為此做了諸多努力和嘗試。

  俏皮可愛的生肖系列車載挂件、“梅蘭竹菊”四君子系列的清雅擺件、人物個性鮮明的紀念肖像……多年來,艾福多結合不同受眾需求,持續探索內畫藝術衍生品,開發了大批深受民眾喜愛、市場反響熱烈的産品,讓內畫藝術以豐富的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讓非遺悄然“飛入尋常百姓家”。

  “想要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必須與當代生活相結合,不斷創新。藝術品要實用化,實用品要藝術化。要把時尚和實用融入非遺傳承。”對於內畫鼻煙壺的前途,艾福多有自己的看法。他緊跟時代潮流,從生活中尋找素材、汲取營養,創作出綠水青山、鄉村振興作品的同時,還將內畫藝術與其他實用性藝術結合,製作推出了內畫茶具、內畫花瓶、內畫筆筒等等,兼富古樸典雅與新潮流行的內畫藝術煥發勃勃生機。(於晶)

【糾錯】 【責任編輯:崔紅宗 丁梓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