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吾心吾鄉 | 吳國平:讓文旅無遠弗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30 14:55:08
來源:新華網

瞭望·吾心吾鄉 | 吳國平:讓文旅無遠弗屆

字體:

  “文化為魂,山水有‘骨’。在浩如煙海的五千年文明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闡發,精準提煉文旅項目的文化原動力,是‘造一片美景’的第一步。”

    設計團隊遍尋古籍,在“霓裳曳廣帶”的敦煌飛天中發現了這種藍,又在六朝的壁畫裏尋到了“根”

    “不在畫面上的兩位就是‘你’和‘我’。有沒有感覺我們與至聖先師的關係瞬間親近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蔣芳

  “我們有一塊大料,現在要找個好裁縫,把它做起來。”2009年,山東省有關負責人對吳國平如是説。

  “大料”指的是一座山——尼山,孔子的出生地。很長一段時間裏,那裏門庭冷落,與坐落於曲阜城中人群熙攘的孔府孔廟形成鮮明對比。

  當地想把尼山打造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文旅精品。江蘇省無錫市靈山文旅集團一行人受邀來此考察。帶隊的,就是當時47歲的吳國平。此前,他帶領團隊歷時十餘年,在太湖邊建設起享譽業內的佛文化主題園區——靈山勝境。

  15年後,回憶起與尼山第一次相遇的情形,已是靈山文旅集團戰略規劃委員會主席、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吳國平説,站上觀川亭的一瞬間,孔子那聲震歷史長河的一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跨越時空擊中了他。

  那一刻,他決定做那個裁縫。

  “日月穿梭,儒家思想的精華浸潤着尼山的山川草木;歷經千年,以身立學成萬世師表的孔子始終拱手靜立在人類思想隧道的深遠之處。”吳國平認為,進一步激活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不僅意在賡續歷史,更是為了引領未來。

  2012年,尼山聖境奠基。此後的7年間,江南人吳國平帶領團隊於荒蕪之地增&設榭,建成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旅游度假等於一體的尼山聖境,蔚為大觀。2023年,尼山聖境接待國內外游客近200萬人次。

  汲古潤今,與古為新。

  投身文旅業30年來,吳國平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苦研傳統文化的現代生成和個性表達,打造出一座又一座傳統文化的現代棲息地——靈山勝境和尼山聖境之外,坐落於太湖之濱的拈花灣顯盡唐風宋韻,地處江蘇南京的金陵小城綻放六朝風雅,位於浙江台州的葭沚老街再現“在水一方”……

  吳國平直言,想在新時代的文化畫卷裏留下一個個有特色、見風格、顯氣派的文旅地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範跨越時空,轉化為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

    深挖文脈 潛心鑄景

  吳國平常感慨與“山”有緣。

  第一座,是靈山。吳國平的家鄉,在全國海拔最低的省份——江蘇,這裡少有名山大川。在吳國平的打造之下,靈山勝境於無錫的偏山郊野拔地而起,成為一座5A級人文精品景區。

  第二座,是尼山。它奇不過三山,險不過五嶽。吳國平帶領團隊,解讀、提煉、轉化、活化深厚的在地文化,將其打造成展現儒家文化與明禮生活方式,開展對外交流的亮麗名片。

  還有一座,是嶗山。山海氣概帶來廣闊想象空間。以詩仙李白的一句“勞(通“嶗”)山餐紫霞”為起點,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紫霞灣文旅項目呼之欲出。

  在吳國平看來,地方發展旅游業,即便缺少自帶流量,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也可以號準一條“脈”引流“出圈”。

  這條“脈”,是文化。

  “文化為魂,山水有‘骨’。在浩如煙海的五千年文明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闡發,精準提煉文旅項目的文化原動力,是‘造一片美景’的第一步。”吳國平説。

  在靈山勝境,這個原動力是佛教文化。20世紀90年代,30歲出頭的吳國平當選為無錫市人大代表。“我的戶口在馬山(靈山勝境所在地),也是馬山選出來的。馬山經濟欠發達,但不宜發展工業。”吳國平説。

  從“富一方百姓”的初心出發,他把只剩一棵老樹、幾處殘垣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作為涉足文旅業的起點。

  相傳,祥符禪寺的開創者是唐代玄奘法師。玄奘見寺後主峰鐘靈毓秀,翠靄多姿,與天竺國佛陀説法處的靈鷲山相似,遂將其命名為“小靈山”。

  由這個傳説開始,吳國平帶領團隊在保持佛教文化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十餘年間,一個囊括佛、寺、宮的大美場景樣貌漸豐:1997年,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大佛立像落成;2008年,以靈山梵宮為核心的靈山三期工程竣工……2012年,靈山勝境被確定為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

  以文塑旅“營舊宗”,以旅彰文“造新意”。作為企業“首席産品官”的吳國平有諸多嘗試,尼山聖境是其中之一。

  “從做旅游的角度出發,尼山欠缺優勢。”但吳國平認為,“聖人故里”賦予了尼山一個世界級的文化IP,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歷經9年,尼山聖境從一片荒蕪起步,一路蝶變為全球儒學體驗中心和人文旅游目的地。2017年,尼山聖境所在地,曲阜市尼山鎮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這個過去常年依靠政府幫扶的小鎮之所以能夠逆襲,最大的優勢就是文旅深度融合。

  初涉文旅業時,吳國平的想法很樸素:造一片美景,富一方百姓。隨着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愈發重視,他的使命感進一步明確——沉澱一個時代的精神,把文旅項目做成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後天的遺産。

  位於山東曲阜的尼山聖境 受訪者供圖

    極致精雅 靈動育境

  琉璃雕刻的《華藏世界》震撼心靈,飛天木雕凌空而現,星空穹頂璀璨斑斕……巔峰技藝帶來的強大精神震撼,令參觀靈山梵宮的游客不由自主接連讚嘆。

  在吳國平看來,精準把握文脈的下一步,是抓取出有旅游價值的文化要素,育一個“場”,將文化資源變成時代所需要的文旅産品。這個“場”,可以是文化、藝術、建築、科技交融的新場域;可以是一個有飽滿故事內容,能令游客深度沉浸的異時空;可以是一個詩意棲居的生活場景;也可以是觸發某種感動的非必要體驗。

  “品質為根,切磋琢磨。重點是突出唯我獨有的排他性和標杆性。”吳國平舉例説,靈山多年育境,突出的是一個“和”字。“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他希望通過對建築空間的塑造,打造融宗教、藝術於一身的世界級文化聖殿。

  有別於中國傳統寺廟建築,靈山梵宮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塑造空間感和震撼力,同時也融入大量木雕構件,彰顯親和力和中國味,實現中西合璧。

  於靈山梵宮內行走,舉目可見東陽木雕。據統計,整座靈山梵宮的木雕裝飾面積達1.5萬平方米,用掉了2400多立方米的原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陸光正説,其中使用的技術比在故宮施工還要難。

  此外,千百年來,油畫在漢傳佛教建築中少有出現。“當12幅寬3米、高6.82米的巨幅油畫組成的《世界佛教傳法圖》挂進靈山梵宮的那一刻,中國佛教文化的表達方式迎來了全新嘗試。”吳國平説。

  在他看來,沉浸式的體驗只是一個結果。至於如何讓人們獲得沉浸感,他給出的答案是:一事精緻,足以動人。

  與靈山勝境一脈相承,拈花灣以“禪”動人。2014年前後,中國旅游業應消費者需求而變,正從觀光型向休閒型迭代。吳國平在距離靈山勝境不過6公里處,打造了一個“心靈度假目的地”,名叫拈花灣。

  為了實現池邊、溪畔、樹下、房頂的每一道景觀都“會呼吸”“就像從自然中生長出來的一般”,他帶領團隊從8個山區培育和移植苔蘚,歷經29道標準工序修建竹籬笆,整合18家專業機構歷時13個月打造茅草屋頂……

  金陵小城精緻謀“雅”。位於南京市牛首山的金陵小城,從“六朝古都”的厚重文化中,提煉出曠世風雅的文化意象。小城凝結沉澱千餘年的生活美學,整體建築邊廓由一抹“金陵藍”勾勒。

  吳國平説,國際通用的潘通色卡中藍色有12種,“金陵藍”不在其中。設計團隊遍尋古籍,在“霓裳曳廣帶”的敦煌飛天中發現了這種藍,又在六朝的壁畫裏尋到了“根”。項目團隊耗時3個月,先後調試100多次,方將“金陵藍”從構想變為實物。

  吳國平説,育境要以“切題”為前提,不能偏離文化主脈。

  “禮,與其奢也,寧儉。”遵循儒家思想,尼山聖境核心區域——尼山大學堂摒棄了過多裝飾,主打簡約中式風格,力求展現東方文化的大氣儒雅。吳國平説,這是尊重歷史事實作出的決定。孔子生活的東周時期,生産力極不發達。既然尼山聖境是以孔子為“大IP”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就應體現孔子的理念。

  舉例來説,在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打造的5個空間中,木雕元素少而精,以和諧為第一要務。在仁廳,20根高9米的立柱均雕刻有“竹”的圖案及詩詞。“竹”取簡編之義,與廳內9900多個藏書格意境相合。

  為體現春秋時期建築的古樸與厚重感,建設團隊對總面積近7萬平方米的大學堂外幕墻進行“做舊”處理。每塊石板需要鑿刻長短不一的斜紋多達300多道,每位工匠每天僅能完成十余塊,而這樣的石板共有12萬多塊。一百餘名石匠用數以億計次的敲打,一錘一鑿鍛造出2500餘年的磨礪風霜。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深耕文旅業多年,吳國平越發覺得,只有深刻領悟、深度挖掘、創意解讀、創新詮釋,傳統文化的現代生成與地方文化的個性表達才能水到渠成。

  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拈花灣 受訪者供圖

    日用即道 成風化人

  尼山大學堂裏,有一幅名為《杏壇講學》的主題油畫,反映的是“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的場景。細心的游客會發現一個細節,即畫面上的賢者並非72人,而是只有70位。

  這其實是創作團隊與游客互動的一個巧思。“不在畫面上的兩位就是‘你’和‘我’。有沒有感覺我們與至聖先師的關係瞬間親近了?”吳國平説。

  尼山聖境的打造過程中,吳國平和創作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把反映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儒家思想活化轉化,做出老百姓能參與、能體驗、能互動的文旅精品,令人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

  “體驗為王,身入心入。”吳國平認為,不斷增強游客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要求文旅産品既要精神海拔有高度,又要貼近游客有溫度。

  在尼山聖境,他帶領團隊通過先進技術的應用與現代審美的轉化,生動展示聖賢君子“由凡入聖”的過程,讓大眾走近儒學、沉浸體驗。

  大型禮樂表演《金聲玉振》以“樂”的儀式感強化對明禮生活方式的認知,將詩、樂、舞等中國古典藝術形式與當代藝術前沿的舞&裝置、大型機械、全息影像等手段相結合,通過“太荒之始”“啟蒙開智”“少年綬讀”“君子加冠”“大婚儀典”“習禮修德”“齊家治世”“榮歸故里”“聖賢大成”等9章全景呈現“孔子的世界”與“世界的孔子”。

  坐擁全國最大的春秋士賢群雕,七十二賢廊通過30組集文明與野性、莊嚴與不羈於一身的山西泥塑作品,呈現孔子七十二賢弟子深邃的思想和獨立不羈的精神。

  孔子為政魯國為何退修詩書?“四海之內皆兄弟”“簞食瓢飲”等詞從何而來?……為了把高深道理講透,令游客入腦入心;為了把遙遠且神秘的春秋人物刻畫鮮活,令游客願意親近,創作團隊以《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為主要素材,提取百姓耳熟能詳的成語或典故,作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

  吳國平認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在地文化深度發掘,實現人文與經濟共舞,是時代之趨,亦是發展所需。文旅産品作為介質之一,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價值引領,關鍵在於向內看、入人心。他説,“要在人與文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己之間建立起連接,激發心靈共鳴、實現精神提升。”

  2023年,在江蘇宜興落地的大有秋項目一期對外開放、芳顏初綻。這一脫胎於唐朝詩人蔣防的“肆目如雲處,三田大有秋”詩句的項目,定位“三全三養”(全時、全齡、全周期;心靈調養、生命保養、生活康養),旨在打造一個父母可以頤養天年,自己可以詩意棲居,孩子可以快樂成長的大健康旅居環境。

  從高空俯瞰,大有秋坐落於太湖西岸,與吳國平文旅事業的起點——靈山勝境和拈花灣隔湖相望。

  靈山見佛,拈花灣見禪,大有秋見我。這三個層次的遞進和深化表明,旅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選項;游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可以深度融入目的地日常生活場景;旅游産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創新動能快速聚集。

  他説,創意激活歷史,創新引領未來,文旅産業無遠弗屆。

【糾錯】 【責任編輯: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