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南京明孝陵,春花爛漫,綠意盎然。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座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中國明清皇家陵寢,近日多了一雙雙“慧眼”。在神道的石像生和西配殿基址附近,聳立起幾個特別的監測儀器。
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2120個,溫度21攝氏度,相對濕度62.55%……記者走訪這裡看到,監測儀屏幕上的數據,實時反映着這些文化遺産周圍的“小氣候”,為遺産地環境保護與管理提供具體數據支撐。
“對明孝陵進行生態環境監測,還是頭一次。”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工作人員林艷茹説。
明孝陵位於南京中山門外鍾山南麓,為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寢。陵寢始建於1381年,歷時30多年,於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是明初最重要、規模最浩大的工程之一。其中,從起點下馬坊至玄宮所在的寶城,縱深約2700米,神道長約1100米。
2003年7月,明孝陵作為明孝陵皇家陵寢擴展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作為明代第一座帝陵,明孝陵在中國陵寢制度史上開創了一代新制,影響了明清兩代500餘年的陵寢制度。
“此次選擇在神道和西配殿區域增設生態環境監測儀,也是考慮到這兩處地點植被比較豐富,遺産本體較多。我們希望通過監測,為了解生態環境對遺産本體的影響積累數據。”林艷茹説。
記者在神道看到,生態環境監測儀的一邊是已經聳立了600多年的24隻石像生,另外一邊是姹紫嫣紅的梅花山。在西配殿基址附近,茂盛的枝條,將遺址籠罩在一片青綠中。
監測是世界遺産申報和保護管理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林艷茹介紹,作為南京目前唯一一處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産,2019年6月,鍾山風景區正式啟動明孝陵遺産監測預警體系項目。這也是“中國明清皇家陵寢”保護管理單位首次建設遺産監測預警體系。
幾年過去了,記者依然能在景區的多個角落不時看到監測建築物“生命體徵”的各種設施。
“我們對明孝陵48個遺産要素進行了4大類16項56個方面的監測。在硬體方面,採用最小干預原則,安裝監測儀,監測遺産的沉降、傾斜、裂隙、光照、酸雨等多項指標。在軟體方面,搭建遺産保護大數據中心、監測預警展示&&、監測預警管理&&,對明孝陵進行全面監測。”林艷茹説,下一步,景區還將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實施世界遺産公約的操作指南》中對世界遺産監測的定位、要求以及程序規定採取措施,促進保護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記者 金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