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都城 半部元朝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22 09:51:13
來源:人民日報

一座中都城 半部元朝史

字體:
 

元中都遺址是河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時代比較單一、後期破壞最少的元代都城遺址。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中都遺址一角。

元中都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村西南約400米處。這是一座曾遺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發現的元代都城遺址。

上世紀90年代確認北羊城遺址為元中都遺址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剛登基不久的元武宗海山下詔“建行宮於旺兀察都之地,立宮闕為中都”。

“旺兀察都”即現在張家口市張北縣饅頭營鄉一帶,位於大都和上都之間的驛道上。海山要建成中都,為加快進度,先後“發六衛軍萬八千五百人”、令“上都衛軍三千人”加入,共計21500人施工。從元大德十一年七月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僅13個月建成宮城,後又加建宮城角樓、宮城外的皇城和皇城外的郭城。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去世,他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仁宗)繼位後很快宣布罷建中都。也就是説,“元中都”作為都城僅僅3年,但該地仍作為行宮使用多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紅巾軍燒燬中都宮闕,“元中都”的概念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記憶裏。

隨着元朝的遠去,無人知道“旺兀察都”這個地名了。持續400年,元中都遺址被誤為是遼代將軍白天佐的家城,俗稱“白城子”。近200年,又被誤認為是遼代牲畜交易市場的北羊城遺址,1981年還被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在1981年,張家口一中語文教師尹自先自費考察北羊城遺址,第二年在《張家口日報》發表文章,大膽提出“此城實為元代中都城遺址”。1997年,在“元中都學術研討會”上,認定白城子遺址為元中都遺址。1998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當時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組成了聯合考古隊,對“白城子”進行考古挖掘。經過考古發掘,最終作出了北羊城遺址實為元中都遺址的結論。

2001年,元中都遺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8年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

為考古、古建、史學界提供多項研究實證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中最晚的一座,代表了當時的建城理念和建築水平。筆者來到元中都遺址正值中午,驕陽之下天高氣爽,幾片白雲襯托着湛藍的天,從南到北成縱向長方形的巨大郭城、皇城、宮城遺址盡收眼底。不是因為站在高處,而是這裡一馬平川,視野太好了。

這座都城遺址沒有後代建築的迭壓,後世覆蓋土層僅10-30厘米,從而成為保存好、破壞少的元代都城遺址。元中都與元大都一樣,均為三城相套、中軸對稱、工字大殿等。典型的回字形城郭。通往主大殿的中央禦道,由黃色龍紋磚鋪建。

宮城南門面闊88米,3個門道,地面鋪玄武岩條石,為三觀二闕三門道木結構的過梁式宮門,目前僅留存底部巨大石基。看到元中都博物館裏的復原圖,更體驗到“三觀二闕三門道”的雄偉。

宮城是元中都的核心部分,有四門和角樓。宮城內顯露地面的有27處建築遺址。宮城中心大殿的&基分為兩層,呈工字形,自南而北由月&、前殿、柱廊、寢殿、東西夾室和香閣組成,下層為宮殿回廊,共有7條上殿坡道。

中心大殿北側沒有門,也沒有上殿通道。不設北門可以防止冬季北風直接灌入殿內,而夏季殿內不需南北通風就很涼爽,這顯然是因地制宜的建築理念。

中心大殿很高,各處回廊外部下方佈滿漢白玉螭首。回廊各處90度拐角的角部螭首極為珍貴,身軀前撲、頭部微昂、雙角貼頸、兩耳後抿,雙前腳用力後登。這種蓄勢待發的迅猛力量感,把游牧民族特有的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元代雕刻極品。

宮城中心大殿遺址還出土了一件青石六六幻方,刻有古印度-阿拉伯數碼,蘊含着精妙的數學原理。幻方石板是我國數學上應用阿拉伯數字的實物記錄,也是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

元中都宮城的角樓頗為特殊和精緻,是奇特的“三齣闕角樓”。目前挖掘和整理好的是元中都宮城西南角的角樓。由於有一定難度,對角樓的發掘歷經1998-2000年3年才大致完成,出土了大量形制巨大的琉璃釉陶龍、鳳、海馬、行什等屋脊部裝飾構件和浮雕龍紋的瓦當、滴水。這些建築構件均體現了角樓的皇家性質。宮城西南角樓殘存&基高5米多,最大寬度16米,雙向三齣闕的墩&形制,夯土外包磚。角樓&基平面呈曲尺形、從宮城西南角起向東向北呈三級縮折後分別與宮城的南墻和西墻連接。富麗堂皇的屋頂裝飾,在視覺上的確給人氣魄雄偉之感。

元中都為考古、古建、史學界提供了多項難得的研究實證:“工”字形中心大殿,“三觀兩闕三門道”梁柱結構的南門,奇特的“三齣闕”角樓……(陳力丹)

【糾錯】 【責任編輯: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