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具有系統性、科學性、服務性等基本特徵,其核心在於通過制度化、規範化的手段,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師生關係的協調發展。它不僅關係到教育質量,更是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促進社會創新、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有助於形成公平、公正、高效的教育生態體系。高校教育管理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往往具有較強的學術導向,需要確保教學質量,尊重學術自由與學術自主。
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徵
高校教育管理的系統協調性,是指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各要素、各層級、各環節之間相互&&、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高校教育管理涉及教學、科研、學生工作等方面,這些環節既各有分工,又彼此依存,系統協調性強調管理者要從整體出發,把握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實現學校內部資源的統籌,避免部門之間的重復建設,從而提升整體運行效率,在系統性思維的指導下,高校可以實現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良性對接,促進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高校教育管理的系統協調性還體現在內部關係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平衡上,高校不僅是知識生産、人才培養的系統,也是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活動必然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系統協調性要求高校在內部要協調好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關係,在外部要處理好與政府、社會、企業以及校友等多方主體的互動,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高校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穩定與創新的平衡,實現內部管理優化與外部資源整合。
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學規範性,是指在管理過程中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制度規範為依據,運用科學方法實現教育管理的合理化。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其管理工作必須遵循教育規律,以科學決策為核心、以數據分析為支撐,確保管理活動的客觀性。科學規範性體現了高校管理從經驗型向制度化、科學化的方向轉變,它要求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時,充分運用現代管理理論,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從而促進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規範性強調高校教育管理必須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科學的管理離不開制度的規範支撐,高校應建立健全各類管理制度,使管理行為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規範化管理有助於減少隨意性,保障教育活動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此外,規範性還體現在管理過程的監督機制中,通過制度化的監督體系,確保各項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治理機制的主要方法
管理效能的提升需要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校應建立以目標管理為導向的績效體系,明確各級管理部門的職責與權責邊界,避免職能重疊,同時要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注重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管理相結合,構建智慧化管理&&,實現數據共享與決策支持的智能化,提高信息處理、資源配置的效率。管理者應強化戰略思維,注重決策的科學性、前瞻性與可行性,使管理行為更加精準高效。提升管理效能還應注重管理文化的培育。高校要培育以責任、服務、創新為核心的管理文化,增強管理人員的使命感,同時加強管理隊伍的專業培訓,使管理人員具備教育學、心理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不斷提升數字素養,實現管理工作的專業化。此外,還需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以激發管理團隊的積極性,從而形成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將制度創新與人文關懷相結合,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能,推動學校治理能力和水平邁上新&階。
優化資源配置是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治理機制的重要舉措,關係到教育質量的提升。高校可建立科學的資源配置機制,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績效為依據”的分配原則,合理配置教學、科研、人力與資金等資源,通過制定科學的資源分配標準,確保教育經費、科研資金等投入向重點學科、創新項目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領域傾斜,從而實現資源使用的高效性。同時,高校可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資源共享&&,實現教學設備、實驗室、圖書資料等資源的集約化管理與開放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高校要推動資源配置從“行政主導”向“多元協同”轉變,可在保障內部合理分配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外部資源渠道,深化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形成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格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共建科研&&、聯合開展項目等方式,擴大資源來源,增強高校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此外,還可建立資源配置的動態評估反饋機制,對資源使用效果進行定期監測,確保資源配置更加科學、透明、高效,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促進高校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高校教育管理治理機制的完善,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管理可以現代治理理念為引領,以制度創新、信息化建設為支撐,構建開放、協同、高效、可持續的治理體系。
(作者:王延喜,華僑大學發展規劃處)
【基金項目】本文係福建省統戰理論研究課題“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福建省高校海外校友統戰工作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TB24041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