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故宮前,她是故宮的“資深粉絲”,曾在凌晨6點排隊,只為看《石渠寶笈》展。從“遙望”文化殿堂到“置身其中”傳播文化,故宮紫禁書院負責人何蕊直言,“以前來故宮,只覺得好東西多,真正入職後才發現,自己像掉進了無數座寶藏堆。”
在“寶藏堆”中挖掘文化精髓
何蕊説,“每天的工作是在這些‘寶藏堆’裏面挖掘歷史、文化、藝術方面的內容,在知識海洋裏學習遨游。”而這份沉浸於文化傳播的實踐,又與團隊每日“抄錄經典”的功課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前者為經典研讀注入了實踐視角,後者則為傳播工作築牢了底蘊根基,二者互為滋養,讓文化的傳承與分享既有溫度,更有深度。
“我們日常會抄錄四書五經,現在已經抄到《孟子》,還有《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孫子兵法》這些典籍,每天抄一句,靠滴水功積累。”何蕊認為,這些經典藏着故宮文化的“根”:故宮呈現的是先人留下的文化成果,而這些成果的設計原理、遵循的天文地理、文化底蘊來源,都藏在經典之中。
“抄錄和誦讀經典,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故宮歷史和文化,也讓我們在工作中傳遞的價值觀更正向。”她説。
400平米空間裏的“文化密碼”
紫禁書院雖只有400平米左右,卻藏着豐富的故宮文化密碼。“書院有9根柱子,面闊8間,俗稱‘8間房’,裏面復刻了清代養心殿的三希堂,還有乾隆皇帝手書對聯的復刻品。”何蕊介紹,三希堂是清代皇帝理政、讀書、鑒賞字畫的重要場所,將其復刻於書院,既是對歷史場景的還原,也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空間的傳承。
紫禁書院隸屬於故宮出版社,與古代書院“修書、文化傳播、學術研究”的功能高度契合。“紫禁書院是用傳統的建築,作當代藝術的表達。從書籍到空間佈置到文創,它承載了故宮600多年的歷史、文化、藝術。”在何蕊看來,這方小空間,既是故宮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連接大眾與傳統的橋梁。
查閱海量史料,只為打磨一本好日曆
今年,故宮出版社首次發行青春版《故宮日曆》。作為這本日曆的責任編輯,何蕊坦言編輯工作並不容易,耗時十個月,集合了很多人的心血。
説起打造青春版《故宮日曆》的初衷,何蕊&&,“故宮藏品豐富,我們想通過梳理貼近年輕人的中華馬文化,讓他們理解故宮藏品與馬文化的關係。”
在日曆的設計上,採用明黃色主色調、橘色包邊布、燙金祥雲紋,盡顯故宮色彩與紋飾美學。內容上,何蕊團隊翻閱《左傳》《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四庫全書》等海量史料,梳理各朝代的馬文化,先“做加法”梳理大量知識點,再“做減法”精選出365個馬文化知識點呈現給讀者。
“我們想做經典的內容,哪怕是一本小書,也要讓它能立在書架上很多年,被讀者喜歡。做原創,要有好品質就沒有捷徑。”何蕊説。
故宮百年正青春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何蕊眼中,故宮百年正青春,而這一份生命力源於一代代故宮人的堅守。“從學術研究、文物保護,到古建築修繕、文化傳播,每一代‘故宮人’都在默默奉獻,保養着這份文化瑰寶。”
入職多年,何蕊早已將“故宮人”的使命感刻入日常。“在這樣的一個大型歷史現場中工作,我覺得是很有歷史感的。這讓我每天都如履薄冰,比如編一本日曆,既要保證知識點正確,也要傳遞正向價值觀。我們在繼承前人的方法與精神,未來後人也會像我們回望前輩一樣,看待我們今天的工作。”何蕊説。
從抄錄經典的“滴水之功”,到打造文化空間的“巧思之策”,再到《故宮日曆》的“破壁之舉”,何蕊與很多故宮人一起,用熱愛與行動證明:傳統文化從不是靜止的“古董”,而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延續的“活態基因”。故宮百年正青春,這份青春,屬於每一個為文化傳承接續奔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