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悅聽】因緣和合 銘記永恒的詩歌友誼-新華網

【新華悅聽】因緣和合 銘記永恒的詩歌友誼

2022-07-21 14:56: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悅聽 值得一聽”,大家好,這裡是由今世緣酒業獨家贊助的《新華悅聽》。中國國緣,緣結天下。我是本期主播郭星,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節選自《橘頌——致張棗》一書中的《在川外、在西師》……

1997年11月中旬柏樺和張棗及他的大兒子張燈在德國圖賓根他家附近

  在武繼平的介紹下,我第一次見到了張棗,這位剛從長沙考來四川外語學院的英文系研究生。他從他零亂的枕邊或他那著名的“布衾多年冷似鐵”的被窩裏,掏出幾頁詩稿念給我聽,那是詩人們習慣性的見面禮,聽着聽着我心裏吃了一驚:這人怎麼寫得與我有些相像?

  他的出現,讓我感到太突然了,有一種被震住了的感覺。潛藏着某種説不清的神秘意味。後來他説這是神安排他來重慶與我接頭,如沒有這次接頭和相遇,很可能我們倆就不寫詩了,因那時我們都已各自陷入某種寫作的危機,並且也有另外的事情要去做。

  這第一次見面,他給我留下這樣一個匆忙的最初印象:夢幻般漆黑的大眼睛閃爍着警覺和極其投入的敏感。他當時那麼年輕,可我卻在他眼神的周遭,略略感覺到幾絲死亡之甜的魅影。他的嘴和下巴是典型的大詩人才具有的——自信、有力、驕傲而優雅,微笑洋溢着性感。讓我再説一遍:他當時的魅力多麼年輕。

  ……

  1984年3月我和張棗正式結下難忘的詩歌友誼。

  那是一個寂寞而沉悶的初春下午——很可能就是3月7日或8日,誰還記得準確呢?那就讓我放膽説出來吧,就是這一天,3月8日——我突然寫了一封信,向年輕的張棗發出了確切的召喚,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他告訴我他一直在等待我的呼喚,終於我們相互聽到了彼此急切希望交換的聲音。詩歌在三四十千米間傳遞着它即將展開的風暴,那風暴將重新創造、命名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的詩篇——奇蹟、美和冒險。我落寞失望的慢板正在逐漸加快。

  1984年3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六下午,彭逸林熟悉的聲音從我家黑暗的走廊盡頭傳來,我立刻高聲喊道:“張棗來了沒有?”“來了。”我聽到張棗那撲面而來的聲音。

  這天下午三點至五點,四個人在經過一輪預熱式的談話後,我明顯感覺到了張棗説話的衝擊力和敏感度,他處處直抵人性的幽微之境,似乎每分每秒都要攜我以高度集中之精神來共同偵破人性內在的秘密。可在一般情況下,我是最不樂意與人談論這些話題的。我總是在生活中盡量回避這直刺人心的尷尬與驚險。但張棗似乎胸有成竹地預見到了我對人性的偵破應該有一種嗜好或者他也想以某類大膽的話題來挑起我的談興和熱情。面對他的挑戰,我本能地感到有些不適,我當時已打定主意不單獨與他深談了。吃晚飯時,我就私下告訴彭逸林,晚上讓張棗和他帶來的那位老師共住我已訂好的一間學校招待所房間。如果當時彭逸林同意了,我和張棗就不會有這次“絕對之夜”的深談,彼此間心心相印的交流要麼再次推延,要麼就從來不會發生,但命運卻已被註定,彭逸林無論如何不答應我的建議,反勸我與張棗多交流。接下來可想而知,這場我本欲避開的徹夜長談便隨即展開了。

  談話從黑夜一直持續到第二日黎明,有關詩歌的話題在緊迫宜人的春夜綿綿不絕。他不厭其煩地談到一個女生娟娟,談到岳麓山、橘子洲頭、湖南師院,談到童年可怕的抽搐、迷人的衝動,在這一切之中他談到詩歌,談到龐德和意象派,談到弗洛伊德以及註定要滅亡的愛情……

  交談在繼續……詩篇與英雄皆如花,我們躍躍欲試,要來醞釀節氣。

  在半夜,我打開了窗戶。校園沉寂的芬芳、昆蟲的低語、深夜大自然停勻的呼吸,隨着春天的風吹進了煙霧繚繞的斗室,發白的藍花點窗簾被高高吹起,發出孤獨而病態的響聲,就像夜半人語。我們無一倖免,就這樣成為一對親密幽暗而不知疲乏的吸煙者。這一畫面從法國詩人馬拉美與瓦雷裏的吸煙形象中轉化而來,我覺得現在簡直被網羅在靜默的宇宙詩篇內:一篇完全是光明和謎語的詩篇……

  這時張棗在一張紙上寫下“詩讖”二字,並在下面畫出二道橫杠;接着他又寫下“絕對之夜”和“死亡的原因”,並用框分別框住;而在紙頁的上方又寫來一個大字“悟”。我們的友誼隨着深入的春夜達到了一個不倦的新起點。説話和寫詩將成為我們頻繁交往的全部內容。他在一首詩《秋天的戲劇》第六節中,記錄了我們交往的這一細節:

  你又帶來了什麼消息,我和諧的伴侶

  急躁的性格,像今天傍晚的西風

  一路風塵僕僕,只為了一句忘卻的話

  貧困而又生動,是夜半星星的密談者

  是的,東西比我們更富於耐心

  而我們比別人更富於果敢

  在這個堅韌的世界上來來往往

  你,連同你的書,都會磨成芬芳的塵埃

  

《橘頌——致張棗》/柏樺 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詩人柏樺懷念並致敬摯友張棗的散文、詩歌、書信合輯,是一部真摯動人的詩文作品,也是一份不可替代的文學史料。作品分為三輯,輯一由張棗之死引出柏樺對與其相識相知過程的追憶,以及對張棗詩藝、詩學主張的探討。輯二囊括了作者新近完稿的隨筆和五十余段詩歌選摘,鮮活而詳實地呈現二人生命中彼此重疊的點滴時光以及一個更加立體、豐富的張棗的形象。輯三悉數收入柏樺專為張棗而寫的所有詩歌,共計五十一首,以富於抒情性的文字再現二人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誼。此外,書中收入八封張棗寫給柏樺的書信與一首張棗佚詩《橘子的氣味》,以及數十張帶有回憶性質的老照片,包括二人交往過程中的手稿照片。本書無論在文字的可讀性、知識性上,還是在圖像的史料價值與紀念意義上,都是一部十分珍貴、不可多得的佳作,從詩壇雙子星柏樺與張棗的詩歌友誼中,更可窺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代詩壇的風雲交際,將在詩壇與讀者群體間産生廣泛影響。

主播|郭星

>>>>>>>>>>點擊進入新華網官方旗艦店購買正版好書

>>>>>>>>>>點擊進入《新華悅聽》用耳朵去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