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第一幕第三場,麥克白和班闊遇見三女巫
麥克白夫人驚訝地看著自己那再也洗不乾淨的手
蘇格蘭王詹慕斯六世暨英王詹慕斯一世登基肖像
宮務大臣伶人劇團
《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1577年版書影
“第一對開本”書影
在莎士比亞創作的所有劇本中,《麥克白》顯得格外吸引人,也格外獨特。首先,與莎士比亞其他英國歷史劇的主人公一樣,麥克白也是蘇格蘭歷史上的一位真實國王,然而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莎劇合集裏,這部劇卻被歸入悲慘劇(trage⁃dies)。其次,這部劇中的三個女巫戲份很重,然而其&詞如同讖語,不太好懂。第三,這部劇的情節十分簡單,幾乎沒有什麼其他同類劇中常見的喜劇花絮(com⁃ic relief),然而卻有着廣泛而持久的藝術魅力,令觀眾一看再看,讀者一讀再讀。
圍繞這部劇,可以説有三個迷團:一、第一對開本的編者為何不把它歸入歷史劇? 二、莎士比亞為何要塑造出如此古怪的女巫角色? 三、這部劇的藝術魅力在哪?
我們可以從莎士比亞的創作動機入手,嘗試解開這三個謎團。
一、《麥克白》的創作動機
《麥克白》究竟何時寫成,至今無法確定。莎學界達成的共識是:鋻於劇中&詞提到倫敦1606年發生的事,該劇完稿不早於這一年。三年前,蘇格蘭王詹慕斯六世登基,成為英王詹慕斯一世。過了不到兩個月,他就為倫敦的頭號戲班宮務大臣伶人劇團(Lord Chamberlain’s Men)頒發御賜特許狀,允許勞潤·弗萊徹(Lawrence Fletcher)和威廉·莎士比亞等九人及其同事“不僅在朕方便時為朕演出,以悅朕心,而且為愉悅朕之愛臣良民,演出喜劇、悲慘劇、歷史劇、劇間劇、道德劇、田園劇、舞&劇之類。”新國王就此成為該劇團贊助人,而劇團本身也升格為國王伶人劇團(King’s Men)。
這份特許狀裏提到的九個人中,排在頭位的弗萊徹既非宮務大臣伶人劇團的創始人,又無任何記錄表明他後來在國王伶人劇團裏演出過。考證發現,他是詹慕斯六世在蘇格蘭時的宮廷喜劇演員。排名第二的莎士比亞雖曾是劇團的一名主要演員,自1595年起,時間和精力似乎主要放在了劇本創作上。他之所以在名單上的排名如此靠前,合理的解釋是,要麼他認識詹慕斯一世寵幸的弗萊徹,要麼詹慕斯一世喜歡看戲,早已知道莎士比亞的大名。
1604年,為慶祝詹慕斯一世加冕一周年,英國王室舉辦大游行,專門給劇團這九個人每人發了4碼半(4.1米)紅布,供其縫製游行服裝。王室如此眷顧莎士比亞所在的劇團,目的顯然不單是扶持英格蘭的戲劇藝術。1567年,詹慕斯成為蘇格蘭王之後,為了讓世人相信其王族血脈源遠流長,就聲稱自己是蘇格蘭貴族班闊(即本劇中的Banquo)的後代,而班闊又被説成斯圖爾特家族(the House of Stuart)的始祖,該家族自1371年以後,一直統治蘇格蘭。詹慕斯繼位時,關於斯圖爾特家族的先祖及其血脈,一般英格蘭民眾恐怕知之甚少。莎士比亞之所以選擇550年前的蘇格蘭王麥克白作為一部劇的主人公,一個動機是想借此引出詹慕斯的先祖班闊,另一個動機是想借麥克白夫婦弒君篡權最後慘敗的故事,警示當代圖謀不軌、謀害君主的敵對勢力。在本劇第一幕第三場裏,莎士比亞特意安排麥克白和班闊一同上場,一同遇見三個女巫,讓女巫洩露天機,預言二人及其後代的命運,其創作意圖昭然若揭。
另外,劇中還有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莎劇研究者似乎沒有注意到。詹慕斯一世的祖父是倫諾克斯(Lennox)伯爵四世,《麥克白》中有個人物叫倫諾克斯子爵(Thane of Lennox),是他第一個向麥克白講述了自己的可怕見聞。然而據歷史學家考證,在真實歷史人物麥克白生活的時代,倫諾克斯子爵或伯爵(thane)這一爵位尚不存在。
可見,莎士比亞創作這部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告訴世人斯圖爾特家族的王族血脈源自何處,由此證明詹慕斯一世繼位的合法性,從而報答其對劇團的恩典。
二、《麥克白》為何不是歷史劇
英國的第一部通史是拉法耶爾·豪林謝德(Raphael Holinshed,約1525–1582)等的巨著《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England,Scotland,and Ireland)。此書1577年刊行,1587年再版。莎士比亞買到此書後如獲至寶,以書中所記英格蘭歷史上8位國王的史料為主,或獨自秉筆,或與他人合作,糅入一些其他來源的素材,創作出以下11部傳記性歷史劇:1.《約翰王》(1199-1216在位)2.《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第一對開本未收錄本劇)3.《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4-5.《亨利四世·上、下》(1399-1413在位)6.《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7–9.《亨利六世·上、中、下》(1422-1461在位)10.《理查三世》(1483-1485在位)11.《亨利八世》(1509-1547在位)
這些劇本中,《亨利六世·中》(1591)成書最早。在隨後8年裏,歷史劇接連問世,直到寫完《亨利五世》(1599),莎士比亞才暫時歇筆。幾年後,他再次翻開這部史書,先發掘出有關不列顛王李爾(Lear,約公元前9世紀)的傳説,改編成《李爾王》(1605–1606);又找到有關蘇格蘭王黨肯一世(Duncan I,1034–1040在位)和其繼位者麥克白(1040–1057在位)的記載,改編成《麥克白》(1606);最後利用書中有關不列顛王辛白林(Cymbeline,公元1世紀)的故事,改編成悲慘劇《辛白林》(1610)。基於書中史料改編而成的最後一部歷史劇是《亨利八世》(1612–1613)。
《李爾王》和《辛白林》歷來都被排除在歷史劇之外,道理很簡單,書中有關李爾王和辛白林的記載都源自遠古民間傳説,不屬於歷史。麥克白的故事卻不同。首先,他11世紀中葉在位,僅比後來的約翰王早一個半世紀;其次豪林謝德《編年史》第五卷264–277頁有關於麥克白和其前任黨肯比較詳細的記載。《編年史》中的黨肯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麥克白與班闊一起謀反,推翻了黨肯的統治。按照這些記載,莎士比亞完全可以把《麥克白》寫成一部歷史劇。如果現實中的麥克白的結局真的很慘,莎士比亞也完全可以把這部劇的結局寫得很慘,因為其歷史劇的主人公不乏結局悲慘者,包括《亨利六世·中》裏的約克公爵理查和亨利六世,以及《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裏的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既然這些劇本都沒有被第一對開本的編者歸入悲慘劇,《麥克白》的結局即使很悲慘,也不一定非得歸入悲慘劇。
《麥克白》沒有被寫成歷史劇,顯然另有原因。據當代學者的考證,10世紀中葉蘇格蘭主要有兩個王國,即南邊的阿爾巴(Alba)和北邊的莫瑞(Moray,現多譯作“慕禮”)。在馬爾肯一世(Malcolm I,943-954在位)任阿爾巴國王期間,阿爾巴兼併了莫瑞。1005年,馬爾肯二世(Malcolm II)繼承了蘇格蘭王位。馬爾肯二世沒有子嗣,僅育有二女,長女嫁給了一位修道院院長,生有一子,名叫黨肯(Duncan,約1001–1040);次女嫁給了莫瑞國王,亦生有一子,名叫麥克白(Macbeth,約1005–1057)。1034年,馬爾肯二世駕崩,王位由黨肯繼承,此即黨肯一世。為了樹立自身權威,黨肯一世於1039年率軍進攻南方的達若牡(Durham,現多譯作“達拉謨”),結果慘敗;為了挽回面子,1040年他又發兵北上,討伐鬧獨立的莫瑞,不料被麥克白的部下殺死。黨肯死後,因兩個兒子——馬爾肯(Malcolm,1031–1093)和道訥爾本(Donaldbain,約1032–1099)年齡尚小,王位由麥克白繼承。麥克白是位明君,深受臣民愛戴,穩穩噹噹坐了17年王位,是蘇格蘭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1057年,馬爾肯帶領英格蘭軍隊討伐麥克白。麥克白戰死,繼子盧拉(Lulach)繼位,但很快被馬爾肯推翻,王位從此歸了這位馬爾肯,即馬爾肯三世。
在《麥克白》中,莎士比亞沒有採用豪林謝德《編年史》等史書提供的有關麥克白的關鍵史料,而是虛構出麥克白謀殺黨肯和班闊的情節。這樣一部主要人物的設定和情節的發展與史書記載大相徑庭的劇作,顯然很難歸入歷史劇。
三、《麥克白》中的“陰謀”與“巫術”
絕大多數學者認為,《麥克白》創作於倫敦1605年發生的“火藥陰謀案”之後,因為劇中有對這件事的影射。
在詹慕斯一世之前,經過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父女兩代君王近百年的打壓,英格蘭天主教勢力受到極大削弱。詹慕斯一世登基後,天主教徒們幻想這位天主教女王之子會改善他們的處境。新國王的表現讓他們徹底幻滅,於是他們中的一些極端分子鋌而走險,密謀在議會貴族院大樓的地下室裏安放炸藥,待11月5日議會開會時,炸死與會的詹慕斯一世及其新教政府成員。頭天晚上,一位議員得到其連襟的警告,要他第二天不要去議會開會,以免遭遇不測。這位議員將此事向政府做了匯報,政府加強了議會大樓的安全警戒。當天夜裏,巡邏的治安官發覺有個人來回&&大樓地下室,行跡可疑,於是下令羈押這個名叫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的嫌犯並搜查地下室,結果發現裏面堆了36桶火藥。嚴刑拷打之下,蓋伊·福克斯坦白了一切,最後全體13名案犯被一網打盡。不過蓋伊·福克斯和該案另一名主犯還是在翌年1月被處以絞刑,屍體肢解後被分送英國各地示眾,以震懾其他圖謀不軌者。
英國民眾為了慶賀君臣躲過一劫,每年在11月5日這天都要燃放煙花,點燃篝火,並將蓋伊·福克斯的模擬人像投入篝火燒掉,以慶祝蓋伊·福克斯之夜(Guy Fawkes Night)。
王室為了紀念國王倖免於難,同時警醒後人,還製作了一枚勳章,圖案是一條藏在百合和薔薇下面的毒蛇。《麥克白》第一幕第五場中麥克白夫人曾對丈夫説:“要讓自己看起來像那朵純潔的花,實際卻做花下那條藏着的蛇(look like th’innocent flower,/But be the serpent under’t)”(1.5.63–64)。研究者認為,這句&詞是對該勳章寓意的影射。
如果説《麥克白》裏莎士比亞對火藥陰謀案的影射比較隱晦,他對劇中三個女巫的描寫可以説是大張旗鼓。許多評論家認為女巫是《麥克白》的一大亮點,女巫的預言一直主導着劇情的發展,她們以模棱兩可的話誘導麥克白踏上一條不歸路,最後被殺。劇中如此渲染女巫的作用,與詹慕斯此前的獵巫行動大有干系。
與同時代歐洲其他君王相比,詹慕斯一世對女巫的痛恨是相當突出的。這種痛恨得從他的婚姻説起。1589年8月,22歲的蘇格蘭王詹慕斯六世讓特使代理自己,在哥本哈根娶了丹麥國王克瑞斯田四世(Christian IV,1588–1648在位)的妹妹、14歲的安妮(Anne)公主。當年10月底,安妮在丹麥海軍艦隊的護送下前往蘇格蘭與夫君團聚,不料遇上風暴,艦隊被風刮到挪威海岸。詹慕斯得知這一情況,率領一個300人的艦隊前去迎親,二人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補辦了正式婚禮,然後一同前往丹麥,先後在港口城市埃爾悉諾(Elsinore,即《哈慕雷》故事的發生地)和首都哥本哈根住了幾個月。當時丹麥全國正盛傳神聖羅馬帝國特裏爾(Trier)地區大規模獵捕女巫的消息,這引發了詹慕斯對巫術的好奇。1590年4月,詹慕斯夫婦的艦隊啟航返回蘇格蘭,途中再次遭遇風暴,艦隊遭受損失,只好仍舊在挪威避風,5月1日才回到蘇格蘭。丹麥這邊,護送安妮王后的艦隊司令懷疑其艦隊之所以遭遇風暴,是因為被一個女巫施了法術,而女巫的丈夫是他羞辱過的埃爾悉諾市的市長。由於這位海軍上將提出指控,從1590年7月起,哥本哈根掀起了一場對女巫的審判。結果共有6人被定罪,這六人都供認自己指使魔鬼上了安妮王后的船;其中2人被處以火刑,在埃爾悉諾著名的克隆堡城堡(Kronborg Castle)裏,被架在柴火堆上燒死。
詹慕斯得知丹麥那邊的消息後,懷疑自己的艦隊回國途中也被女巫施了法術,於是展開了蘇格蘭有史以來第一場對巫師的大規模獵捕和審判。審判在愛丁堡東面的濱海小鎮北伯瑞克(North Berwick)的一個小教堂裏舉行。該鎮及其所在郡有100多名嫌犯被捕,對其中一些人的指控是,他們在那個小教堂裏秘密會見魔鬼,將詹慕斯王的畫像交給它,要它將國王摧毀。酷刑之下,許多人承認了對自己的指控,甚至説自己多次企圖毒死國王和其他王室成員,還試圖讓國王的艦隊沉沒海底。最後,多達70名嫌犯被定罪,其中一些人被處以火刑。1591年倫敦出版的《蘇格蘭新聞》(News from Scotland)以聳人聽聞、圖文並茂的形式報道了北伯瑞克的審判。詹慕斯本人直接參與或干預了對一些嫌犯的審理。後來詹慕斯將自己對巫術的研究以及自己參與的女巫審判案寫成一本書,取名為《魔鬼學》(Daemonologie),書中全文收錄了《蘇格蘭新聞》。該書1597年出版,1603年詹慕斯成為英格蘭王之後不久再版。
本劇第一幕第一場即有三個女巫在電閃雷鳴中登&,她們行動詭異,嘴裏念叨着“美就是醜,醜就是美(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確立了本劇混亂和黑暗的基調。第一幕第三場,三個女巫再次登場,她們的&詞聽起來同樣古怪:
女巫甲:
有個水手妻子,懷裏揣着栗子,呱唧呱唧吃着。我説“我也想吃。”那肥臀婆娘衝我吼,“滾開,巫婆”。老公駕着老虎號,去了阿勒坡:我會乘一個篩子航行到那裏,就像一隻耗子,只是沒有尾巴,説幹就幹,説幹就幹,説幹就幹。女巫乙:我助你一口氣之力。女巫甲:有勞你了。女巫丙:我也助你一口氣。(1.3.3-12)
(本文中的《麥克白》戲劇原文參考陳國華任總主編,胡玫、李亮任分冊主編的《中文詳注劍橋莎士比亞精選·麥克白》,下同)
今天的觀眾聽到這些&詞裏反復出現與航海有關的詞語,包括“水手妻子”“老虎號”“乘一個篩子”“航行到那裏”“助你一口氣之力”,會感到奇怪:《麥克白》裏並沒有航海的場景,這些女巫為何一再説航海的事? 然而當年的觀眾絲毫不奇怪,因為他們的國王認為女巫興風作浪、危害航船安全,前不久發起了一場獵巫行動。上面這段&詞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虎號”和“乘一個篩子”。1604年12月5日,英國帆船老虎號從英格蘭出發,經歷狂濤巨浪,九死一生,於兩年後的6月27日返回英格蘭,整個航程共567天(正好81個星期,呼應下文的“擔驚受怕八十一週”)。老虎號的事正好發生在莎士比亞創作《麥克白》時期,於是他把這艘船寫入劇本。“乘一個篩子航行”則是北伯瑞克審判中女巫的供詞。當時人們相信,女巫喜歡與貓、狗、老鼠、蟾蜍等為伍,有時還會變成這些動物。女巫沒有尾巴,變成老鼠後自然也就沒有尾巴。接下來女巫甲得意地敘述自己如何施展法術,在海上興風作浪:
女巫甲:其他氣我自己吹,每個海港都吹到,四面八方都吹遍,只要海圖看得見。吹得水手像乾草:哪怕眼瞼沉甸甸,白天黑夜難合眼;我要讓他受詛咒,擔驚受怕八十一週,叫他瘦得病殃殃。他的船雖不沉沒,暴風雨中狂顛簸。看我有什麼?女巫乙:我看看。女巫甲:領航員的大拇指,船在回程失了事。(1.3.13-27)
四、《麥克白》的藝術魅力
莎士比亞創作的多個劇本裏,頭號主人公實際並非劇名所指的那個人物。例如,《威尼斯商人》的頭號主人公不是富商安托紐(Anto⁃nio),而是猶太人夏洛克(Shylock)。同樣,《麥克白》的頭號主人公也不是麥克白本人,而是他夫人。這一論斷並非主觀臆斷,而是基於劇中人物所佔的戲份和觀眾看此劇的觀感。在莎士比亞家鄉的鎮東頭,立着一座莎士比亞塑像,高高的基座上坐著莎士比亞,塑像周圍四個方向的地面上,分別立着莎劇中四個著名人物的塑像,來自《麥克白》的主人公就是麥克白夫人而不是她丈夫。可見這個女人才是《麥克白》中最具藝術魅力的人物,而莎士比亞以內心獨白的方式對麥克白夫婦心理精準而細膩的刻畫,正是這部劇的精華所在。
本劇第一幕第七場裏,麥克白在下面這段獨白裏道出了他的內心想法:
這段對話告訴觀眾或讀者,女巫吹口氣就能造成暴風雨,讓航船在巨浪中顛簸甚至失事,而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船在回程失了事(Wrecked as homeward he did come)”,完全契合詹慕斯攜新婚王后回國途中其艦隊的遭遇。
……他[指黨肯]在此享有雙重信任:
首先,我是其親屬,又是其臣民,二者都絕不讚同這件事;而且我是主人,應將刺客擋在門外,不應自己持刀行兇。此外,黨肯行使王權寬厚溫良,身居高位廉潔奉公,其美德像天使一樣吹起喇叭,懇求不要把他除掉,那樣會遭受天譴。
……我並無馬刺刺我意圖之雙肋,只有跨越鞍馬之志,越過了頭,落在另外那個——(1.7.12-28)
這段話説明,黨肯沒有任何不良品行讓麥克白有藉口除掉自己,麥克白也沒有任何理由殺死自己的君主、親屬和客人。既然如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毫無弒君篡權動機的麥克白為何會走上這條自取滅亡之路?
本文認為,這一切都是四個女巫造的孽。先是三個來無影去無蹤的虛幻女巫借麥克白將成為國王的預言在前面勾引他,然後是化身為麥克白夫人的肉身女巫用奚落法從後面將丈夫一步一步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她是這樣奚落麥克白的:
你是否害怕了?不敢拿出行動和勇氣,想怎樣就怎樣? 難道你既想得到你眼中人生無比崇高的地位和榮譽,又想活成自己都鄙夷的懦夫,嘴上説“我想要”,行動卻“我不敢”,就像格言裏的那只貓,想釣魚,又怕濕了腳。(1.7.39-45)
那麼麥克白夫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要唆使丈夫做傷天害理之事? 答案似乎是,她生就一副邪惡本性。在第一幕第五場裏,她從丈夫的來信中獲悉了女巫的預言後,先是擔心丈夫心地太善良,作惡下不去手,然後又惡狠狠地説:
……來吧,你們這些聽命於凡人意志的妖精,就此去掉我的性別,讓我從頭到腳都充滿殘忍無比的本性;讓我血液變得濃稠,堵塞我悔恨的入口和通道,油然而生的內疚就不會動搖我無情的目的,也不會讓計劃面對現實而泡湯。你們這來去無蹤的死神使徒,無論你們在何處協助人作惡,到我的乳房來吧,把我的乳汁化作毒液。濃濃的夜幕降臨吧,將一切籠罩在地獄的黑煙中,讓手中刀看不見所刺的傷口。(1.5.38-50)
毫不誇張地説,從一開始,麥克白夫人就是那三個女巫的同黨,甚至可以説是其首領,因為她既然可以呼喚妖精,自然也可以呼喚女巫。或許我們還可以把三個女巫的那些預言解讀為麥克白夫人在丈夫枕邊不停吹的風,因為她讀了丈夫的來信後,沒有表現出絲毫詫異,仿佛萬事俱在她預料之中,只欠丈夫下手的決心。
另一方面,要説麥克白夫人生來就是邪惡之人,似乎也難以讓人完全信服。首先,她若果真如此,就會直接作惡,不用呼喚妖精去除她作為女性的溫柔,給她換上蛇蝎心腸。其次,她與丈夫合謀殺了人後,儘管已經洗去了手上的血跡,還是覺得有血腥味。在內心深深的煎熬中,她發出了劇中那句最著名的悲鳴:“阿拉伯的全部香水也無法讓這支小手散發香味。嗚嗚嗚。”(5.1.42–43)
麥克白夫人很快就隨着一聲慘叫自盡身亡。麥克白聽到妻子的死訊後,似乎大徹大悟,死前感嘆道:
生命只不過是個行走的身影,可憐的戲子,戲&上趾高氣昂,戲一散就不再有人理睬,仿佛一個白癡在講故事,慷慨激昂,卻不知自己在説什麼。(5.5.23-27)
這是《麥克白》&詞中另一段發人深思的名言。(李亮,為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副編審;陳國華為,廣西師範大學漓江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長青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