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丨老人與窟-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5 17:11:15
來源:新華社

新華鮮報丨老人與窟

字體:

  清晨,高原零下十幾度,寒風凜冽。

  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皮央組還在沉睡,77歲的強巴次仁已經摸索着推開家門。

  他要去的地方是皮央石窟群,在村子旁海拔4000多米的山巔,這條路,他閉着眼睛走也錯不了。這座古格時期的方城遺存,被土林層層環繞,近千座洞窟密布於山體崖壁。

  2013年,皮央石窟群與相距2公里的東嘎石窟群一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皮央和東嘎遺址,涵蓋石窟群、寺院建築、城堡遺跡等多類古格王國時期的重要遺存,距今最早約千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繫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為了守護高原上的這條“紐帶”,強巴次仁和仁增旺扎順着山路,已往返了數十年。

  “這條路,我閉着眼睛走也錯不了”

  1992年皮央和東嘎遺址被發現,村裏抽籤選定了強巴次仁在此守護石窟。

  晨光從土林的縫隙間傾瀉下來時,亮得刺眼。強巴次仁背着手,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走就是33年。    

  高原強烈的紫外線,讓他常年流淚。“醫生説,這病治不好。”他開口,聲音沒有起伏,“近幾年更嚴重了,天一擦黑,什麼都看不見。”

11月14日,強巴次仁背着手,走在山路上。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行到半山腰,一串拐杖叩擊聲由遠及近。強巴次仁側耳聽了聽,停下腳步,往山下望去。仁增旺扎杵着拐杖追了上來,他走路時膝蓋有些往外撇,每走一步都透着吃力。打過招呼後,他們一前一後沿着山道緩緩攀行。

  一個看不清路,一個走不動路,兩位老人卻相互攙扶,守住了千年的路。

  仁增旺扎和強巴次仁同歲,2002年成為文保員。兩位老人今年6月都已從崗位上退休,但每日登上山來,看一眼石窟,成了他們刻在骨子裏的習慣。

  從山腳爬到山頂海拔4000多米的石窟區,海拔要升200米。記者跟在後面,幾乎喘不過氣,手錶上血氧數值顯示為78%,如果在平原地區,這個數值意味着身體嚴重缺氧需要立即就醫,在高原,也足以讓大多數人停下腳步。

俯瞰皮央石窟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但兩位老人就這樣攀上去,又走下來,年復一年。

  山腳下,仁增旺扎女兒德青卓嘎的小茶館裏剛升起第一縷炊煙。看著兩位老人佝僂着背消失在盤山道上,她説,兩位老人和山上的石窟,都是珍寶。

  2021年,仁增旺扎膝蓋做手術,一個月走不了山路。那個月,強巴次仁每天都在黑暗中摸索着下山。

  “其實還好,這條路,我閉着眼睛走也錯不了。”強巴次仁説。

  “守住皮央石窟,更是守住我們的家”

  裸露的土林在正午強光下投出深深的陰影,顯得這片土地更加荒涼而遼闊。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體裏,被守住的從不是幾面壁畫,而是文明留下的生命印記。

  仁增旺扎剛下山,還沒來得及吃口糌粑,幾位游客自駕而來。老人把剛倒上的茶放下,重新折回去,帶着他們往上走。

11月14日,仁增旺扎帶着游客上山,邊走邊作講解。新華社記者 莊雲凱 攝

  推開山崖上一處石窟的木門,光和風都被隔在外面。洞裏一下子靜下來,像另一個世界。滿壁流光溢彩撲面而來,千年壁畫如星河般鋪展:人物衣袂翩躚,奇巧的紋樣蜿蜒流轉。獅子的雄健、孔雀的斑斕、大象的憨拙皆躍然壁間,以天然礦物顏料繪就的色彩歷經千年依舊鮮麗。

  在仁增旺扎眼裏,壁畫不是顏料涂上去的圖案,是先民留下的語言,是曾經和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如何理解生命、秩序、宇宙。

皮央石窟壁畫局部。(資料照片)

  “你們看,這些畫的是糧食,法器,還有樂器。”仁增旺扎説,“這些都是古格王國時期人們的生活。”他帶着口音的解説,像一座橋,把古老的文明從歷史中引向今天。

  為了讓遠道而來的游客讀懂這份珍貴,他自學普通話與歷史知識,免費為訪客講解壁畫裏的古老故事。游客們仰着頭看壁畫,不時發出驚嘆。那驚嘆裏,有文明在當下被重新接住的迴響。

  強巴次仁倚着洞口,聽着仁增旺扎的講解,瞇着眼望向那些畫。他看不太清壁畫的細節了,但半輩子的守護,已讓壁畫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所理解世界的一部分。

  守窟幾年後,強巴次仁的妻子過世了。他每天還是要上山,但下山時,卻再沒有人在家門口等他。

  壁畫中多彩的世界、那些講述生與死的故事,讓他常常生出一種念頭:“也許在某個地方,妻子還在,就像壁畫裏的那些身影一樣,活在另一個世界。”

  強巴次仁説,看壁畫,心境已與從前不同。“皮央石窟,是我心裏最美的地方。”他低聲説,“妻子去世後,我更明白,守住這些,不只是守住文物,更是守住我們的家、我們的根。”

  窟恒久 更多身影走向山嶺

  夕陽斜灑在土林上,山上的石窟恒久不變。

  山腳下,隨着旅游興起,村子變得越來越熱鬧,金色的余暉在一排排藏式小樓的檐上跳躍。

  據介紹,今年來皮央和東嘎遺址參觀的人數是去年的近三倍,遺址的保護力度也隨之不斷加強。札達縣皮央和東嘎遺址保護設施工程項目將於2026年啟動實施,計劃再投資1500萬元,進一步提升遺址的整體保護水平。

  德青卓嘎的茶館裏,酥油茶升騰起熱氣,一些剛下山的游客正坐在木桌旁休息、用餐。

皮央石窟群與山下的村莊相互映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我們家茶館今年營業額快到4萬元了,是家裏一份穩定的收入。”德青卓嘎説,“但兩位老人的日常沒有變,退休了,還是每天山上山下跑。”

  “石窟像我第二個家,只要還能動,我就想再多做一點。”仁增旺扎説。

  山上的時間很慢,兩位老人幾十年日復一日,一人一天輪流守護皮央石窟,開門鎖門、清掃石窟、排查滲水坍塌隱患……他們把石窟的每一處變化、每一點隱患都記在心裏,源源不斷地反饋給管理部門。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山上修了步道,洞窟裏亮起太陽能燈,垃圾桶、指示牌也漸漸齊備。

仁增旺紮在石窟內檢查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山上的時間也過得飛快,壁畫上的顏色還和記憶中一樣鮮艷,人卻已經滿頭白髮。

  “只要我還走得動,就要繼續守下去。”強巴次仁説。

  對兩位老人而言,守護石窟早已超越職責,成為了他們生命的方式。

  天色漸暗,兩位老人相互攙扶着緩緩下山。仁增旺扎的拐杖點在石階上,發出“嗒、嗒”的清響,像在為千年時光計數。

  如今,札達縣有252名群眾文保員,遍佈各個文物遺址點。兩位老人正慢慢退到幕後,但更多身影正在走向風沙與山嶺,讓文物在歲月的流轉中繼續安然無恙。

  策劃:陳芳

  記者:潘一景、洛卓嘉措

  統籌:孫聞、劉陽、王黎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