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權威訪談丨勇擔科技自立自強新使命 走好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訪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0 19:24:56
來源:新華網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權威訪談丨勇擔科技自立自強新使命 走好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訪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勇擔科技自立自強新使命 走好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訪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

  新華社記者胡喆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圍繞“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對以科技現代化引領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一系列部署。

  在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進程中,如何更好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新華社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使命擔當

  問:“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科技實力躍上新&階。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作出了哪些貢獻?

  答:“十四五”以來,我國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十四五”時期也是中國科學院加快改革創新發展步伐,奮力搶佔科技制高點的關鍵五年。我們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使命定位,緊緊圍繞搶佔科技制高點核心任務,不斷強化作為“國家隊”“國家人”的使命意識和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責任擔當,積極承擔和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深入開展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着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

  例如,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方面,圍繞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探測、能源安全等戰略領域,持續産出顛覆性技術和戰略性産品,為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領域安全可控提供有力支撐。

  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儀器裝備、先進材料、生物育種等重點領域,成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了一批關鍵領域創新鏈條上的“卡點”“堵點”問題,為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保障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在基礎前沿探索方面,成功探測納赫茲引力波,首次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不斷刷新量子計算世界紀錄,在探索宇宙起源、地球演化、生命奧秘、物質微觀結構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自然指數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位列全球科教機構首位。

  此外,我們承擔建設的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國家驗收,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子午工程二期等設施的性能指標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預計今年底啟動試運行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將成為全球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這些“國之重器”投入使用,將為前沿探索、科技攻關和産業創新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問:《建議》作出“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部署,並圍繞“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出一系列新舉措新要求。中國科學院將如何落實?

  答:搶佔科技制高點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科學院一以貫之的要求。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科學院時,就要求我院“積極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2019年11月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賀信中,進一步要求我院“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佔科技制高點”。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圍繞支撐發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強引領力,積極凝練和組織實施搶佔科技制高點重大科技任務,集聚院內外100余家優勢單位、近萬名精銳力量開展大團隊協同攻關。我們還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條”,部署一批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擇優穩定支持一大批優秀青年團隊,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取得積極進展。

  下一步,將按照《建議》提出的“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等相關要求,創新組織模式、轉變管理方式、強化開放協同,推動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産業應用全鏈條貫通,努力産出一批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搶佔一批科技制高點。

  一是緊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求,主動牽頭、積極參與更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強化院內優勢力量和各方面資源統籌協同,更好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努力攻克更多“卡脖子”問題,在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決定性突破。

  二是着力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持續深化選題機制、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改革,深入開展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三是面向重大科技攻關需要,持續深化科研組織模式、科技評價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等深層次、根本性問題改革,建立健全適應搶佔科技制高點要求的組織管理和激勵保障體系,強化多學科、跨領域、跨單位協同的體系化攻堅能力。

  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問:中國科學院在加強與産業界合作、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科技創新中蘊含的巨大價值,只有落到産業上,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建設,持續深化與行業部門和領軍企業溝通對接,體系化推動60余家科研院所與60余家中央企業的400余戶所屬企業建立常態化對接和聯合攻關機制,深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融合點”行動,着力推動高效率成果轉化,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同時,妥善處理科研和市場關係,通過優化科研成果轉化方式、大力度清理非法人單元和偏離主業的企業,讓院屬單位去冗瘦身、輕裝上陣,把主要精力聚焦到科技創新主責主業上來。

  接下來,圍繞貫徹落實《建議》部署要求,我院將進一步深化與重點區域和行業部門合作,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優化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引領催生未來産業,為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一是加強重大任務緊密銜接,強化需求牽引和研用對接,共同凝練原理性科學問題和共性技術問題,動態調整、滾動實施協同攻關項目,探索建立貫通創新全鏈條、“共謀選題、共擔任務、共享成果”的産學研深度合作機制。

  二是推動重點&&共建共享,聯合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儀器設備等開放共享,推動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加速重大成果産出。

  三是共同營造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良好生態,建立健全有利於長期深度合作的風險共擔、成果共有、收益共享機制,推動重大科技成果首試首用、國産國用,有效激發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問:《建議》對“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中國科學院將如何落實這些部署要求?

  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建議》圍繞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提出了系列重大舉措,對2035年如期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三位一體”優勢,啟動實施“基礎和前沿交叉學科貫通培養工程”和“急需緊缺領域博士培養工程”,突出貫通式培養,強化研究式教學,探索科教融合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模式新路徑。

  下一步,將按照《建議》部署要求,錨定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目標,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示範區,加強教育、科技、人才戰略規劃一體謀劃、重點任務一體部署、能力建設一體布局、政策保障一體落實,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力爭到2035年前再為國家輸送超過10萬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一是加強學科專業調整、科研領域布局、人才隊伍建設協同聯動,圍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電路、生物科技、先進核能等重點領域發展需求,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探索重大科技任務“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二是強化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任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人才集聚培養功能,形成以科教深度融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拔尖創新人才推動&&設施建設與迭代升級、服務重大科技攻關的良好局面。

  三是強化學科建設、招生就業、科技評價、科技獎勵、人才計劃等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和統籌聯動,完善教育、科技、人才良性互動的發展環境,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