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發展興。近期,各地錨定生態保護與發展共贏目標持續發力,一系列生動實踐,勾勒出新時代綠色發展的鮮活圖景。
■候鳥“投票”太湖美,科技清淤譜新篇
在江蘇無錫黿頭渚景區,成群的紅嘴鷗掠過湖面,盤旋飛舞;湖心小島上,野生鴛鴦悠然嬉戲,宛如一幅靈動的水墨畫卷。

候鳥是環境的“試紙”。它們的流連忘返,是對太湖生態治理最直接的“投票”。這份人鳥同樂的和諧,並非偶然,其背後,是更為深層次的太湖治理行動。

在幾十公里外的無錫宜興水域,一座名為“太湖之光”的水上“移動工廠”正24小時運轉。它由多艘作業船串聯而成,管道縱橫、設備密布。

令人稱奇的是,經過高效過濾系統處理後的湖水,可以在船上用來養魚。而這些從湖底清出的淤泥,也搖身一變,開啟了一場神奇的旅程。

一邊是候鳥繞船的生態美景,一邊是淤泥成磚的科技奇觀,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畫面,共同奏響了太湖綠色發展的交響曲。太湖,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水域,正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鋪展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壯美藍圖。

■初冬洱海源 濕地醉游人
初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茈碧湖濕地迎來最佳觀賞期。晴空之下,水天一色,水杉、棧道、候鳥同時入鏡,冷暖色調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近年來,洱源縣通過保護和改造流域濕地及緩衝帶,優化生態環境,提升濕地水質,恢復生物多樣性,構建了“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屏障,促進了濕地經濟發展。目前,全縣濕地總面積已達6.88萬畝,有效維護了生態平衡,形成了多樣的生態景觀。

■吉林琿春:虎嘯山林生態美 文旅融合邊疆興
地處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腹地的吉林省琿春市憑藉“東北虎”這一文旅招牌,持續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光。近日,一群中學生來到琿春東北虎豹自然科普館研學。科普館運用科技設備、珍貴標本、詳實史料和互動裝置,全方位展示東北虎豹的生物學特徵、生存現狀,以及國家公園建設成果等。

近年來,琿春市通過實施林(參)地清收還林、打擊盜獵、建設生態廊道等舉措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助力野生東北虎豹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同時,當地持續開展以“守護虎豹家園 推進興邊富民”為主題的科普宣教活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陜西榆林:發展蘋果産業“造綠生金”
位於毛烏素沙地南緣的陜西榆林市橫山區,近日迎來蘋果豐收。昔日黃沙漫天的山峁溝壑,如今碩果盈枝,沙地蘋果成為當地生態農業的一張新名片。

生態改善、氣候變化、科技進步“三大法寶”發力,將蘋果帶從關中平原拓展到毛烏素。一顆顆蘋果跨越土壤、氣候等差異,從秦嶺北麓種到了沙漠邊緣,背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落地、生根、拔節。

■四川:科技賦能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保護
自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四川園區內的各片區利用科技賦能生態保護,加快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通過科技手段賦能保護效率,對生態保護對象和範圍看得準、摸得清,讓生態保護工作變得更智能、精準和高效。

目前,“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在綿竹唐家河、大杉樹、一匹布等關鍵生態區域布設了60&可實時回傳數據的紅外相機監測系統,構建了完善的監測網絡,已成功採集18000余條影像數據。

“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通過科技手段賦能保護效率,讓生態保護對象和範圍看得準、摸得清,進入智慧化發展新階段。

統籌:李傑 王健 李佳琳
編導:田甜
包裝:夏勇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