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4日電(張悅)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數據,全球近4.12億成年糖尿病患者身處職場,佔患者總數的七成。他們既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面臨着健康與工作的雙重挑戰。
2025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感(Diabetes and well-being)”,倡導“提高認知,重在行動,關注職場糖尿病”。就職場群體應當如何關注和干預糖尿病,管理自身健康、增強生活幸福感,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內分泌代謝病院院長姬秋和近日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職場成糖尿病“重災區” 不健康生活方式是主因
姬秋和指出,當前職場糖尿病患者約4.5億,在全球糖尿病患者中佔有相當比例。職場壓力增大、體力活動減少以及職場競爭加劇,使得該群體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上升。部分患者出於隱私考慮,不願在公共場合注射胰島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病情的有效控制。
姬秋和認為,面對職場糖尿病患者,理解與包容是第一要義。唯有在無歧視的環境中,患者才能擺脫心理負擔,堅持規律治療,不再將病情當成必須隱瞞的“秘密”。家庭支持同樣不可或缺,一旦確診全家應接受“系統”的糖尿病教育,配合醫生方案實現有效管理。
姬秋和&&,我國相關醫療政策已逐步完善,為這類患者提供了制度保障,而職場環境的進一步寬鬆友好,才能使患者獲得實際獲益。如推行工間操等活動,員工在久坐間隙適度運動,同時為糖尿病患者預留服藥、加餐的時間;以制度保障給予患者每數月半天的隨訪治療時間,方便其定期到醫院檢查調理。通過包容氛圍、規範體檢干預、健康工作模式和隨訪保障的多重舉措,切實改善職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狀況與工作體驗。
科學減重:預防和改善糖尿病的關鍵手段
2030年健康中國戰略明確將肥胖納入重點防控範疇。作為“萬病之源”,肥胖是眾多代謝性疾病的核心誘因。姬秋和介紹,近200種疾病與肥胖相關,包括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膝關節病變、生育障礙等多種非傳染性疾病,對健康構成全方位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減重不僅是預防疾病的關鍵,更是改善病情的有效手段。姬秋和&&,通過科學減重既能大幅減少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還能有效提升這類疾病的緩解率與控制效果。當然,正確的減重方式是實現疾病預防和改善的前提。姬秋和指出,健康減肥不僅要實現體重下降,更需關注內臟脂肪減少、腰圍縮小,同時避免肌肉量大量流失。單純靠節食雖能短期減重,但長期效果遠不及 “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的組合,後者才是改善代謝、降低患病風險的有效方式。通過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強化運動、控制體重,能大幅延緩甚至避免糖尿病發生。
減重不止生活干預,多種手段提供新選擇
肥胖的發生機制複雜多元,並非簡單的生活方式干預都能解決。姬秋和介紹,“管嘴 + 運動”只是基礎,部分患者減重後易反彈,甚至單純依靠生活方式干預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對於這些患者,可以採取藥物治療。但藥物也並非萬能,姬秋和強調,部分患者可能因肝腎功能不全等問題存在用藥禁忌,還有些人會出現療效不佳、不良反應明顯等情況,無法耐受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受限或效果不佳時,代謝手術成為備選方案。但傳統代謝手術花費相對較高,創傷性大,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僅當患者經充分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且體重指數(BMI)達到特定標準時,才可考慮該手術。
隨着醫學發展,肥胖治療領域涌現出多種新型手段,如消化道支架、腸道菌群移植及中醫相關療法等,均逐步應用於臨床。其中,消化道支架是頗具潛力的方向,通過在十二指腸放置帶隔離膜的支架,可改變食物消化路徑,避開消化酶的主要作用區域,既能模擬部分手術治療的效果,改變腸道激素分泌及消化酶與食物的接觸模式,還可能對腸道菌群産生影響,為不適合或不願接受傳統手術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姬秋和介紹,任何治療手段都需權衡獲益與風險,消化道支架也不例外。在臨床應用中,對於因肝腎功能不全等無法耐受藥物,或不適合、拒絕接受傳統代謝手術的肥胖患者,消化道支架不失為一種值得嘗試的選擇。且作為一種新型治療工具,其在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場景有望進一步拓展,潛力可期。未來,通過更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驗證其在調節腸道激素分泌、改善腸道菌群以及脂肪與肌肉減重比例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將有助於此療法在臨床中獲得更廣泛的應用,更好地服務於肥胖及代謝性疾病治療。
助力體重管理門診建設,推動醫防融合
國家相關部門鼓勵醫防融合,推動構建全流程服務體系。姬秋和&&,內分泌專科醫生需以體重管理為切入點,推動代謝疾病防治關口前移,整合診療服務,實現碎片化到系統化的轉變,從根本上應對多種非傳染性代謝性疾病的挑戰。推動醫療模式從 “以治為主” 向 “以防為主” 轉型,構建一站式診療網絡。
健康體重管理門診整合內科、營養科、運動醫學科的核心力量,根據需求納入中醫、消化科、外科等相關科室,形成院內肥胖治療的網絡化服務模式,患者在門診可集中解決肥胖及相關代謝問題,無需在多科室間奔波。在政策支持、支付體系優化及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健康體重管理工作將獲得長足發展,切實守護國民代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