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之生存 就是一出大戲——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觀戲所思-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09:51:5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聚焦人之生存 就是一出大戲——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觀戲所思

字體:

  “所有的戲劇,究其本質,都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説。近日,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打造的話劇《日出》《哈姆雷特》《正紅旗下》先後亮相在西安舉辦的第十一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三部作品都深層聚焦於歷史長河中特定時期人的生存狀態,成就着一部部引人入勝的大戲。

  陳白露:清醒還是沉淪?

  進入第二幕後,《日出》的舞&背景由陳白露喜歡的玻璃霜花,變成一口像要吞噬一切的魚缸,其間的游魚蒼白如囚徒,在不見天日的一缸死水中不停地打轉,層層繞繞的魚尾恰如陳白露那身華麗繁複的拖地長裙,在日復一日的掙扎消磨中疲態盡顯。

  《日出》的故事發生在舊中國的天津租界,那是抗戰前夕地崩山驚的時刻,一切籠罩在無盡黑暗與痛苦之中。“魚缸象徵着陳白露的世界。”《日出》導演馮遠征説,陳白露嚮往純粹而乾淨的世界,但一切已經腐爛,她找不着出路,只好躲在“汽車、金錢、漂亮衣服”編織的腐朽世界裏清醒地沉淪,自甘墮落,自我欺騙。

話劇《日出》劇照。(受訪單位供圖)

  小東西的結環而死,是《日出》的轉折點。為了突出這一情節的衝擊力,安裝在舞&頂部的攝像機鏡頭,由小東西的臉部大特寫快速拉伸至極遠,這似乎意味在那個“滿懷天地良心的人過得最可憐的時代”,一個鮮活年幼的生命,她越是反抗,就越是極速地被扼殺。

  研究曹禺話劇的日本學者佐藤一郎借用臧克家詩句“像用骷髏架起的天梯”形容當時那個普通人想前進卻無路可走的時代:“陳白露活得艱難而倔強”,她“從矛盾的縫隙中仰望那片日出,但殘酷的現實使她萬分清楚,有時只有肯定‘惡’才能維持生活”。

  然而,當外界的“惡”足以吞噬一切時,陳白露其實和小東西一樣,已經無力等到日出。“我流着眼淚,讚美着這些偉大的孤獨的心靈……人畢竟要活着的,並且應該幸福地活着。”曹禺在《日出·跋》中寫下的願景,並未在陳白露身上實現。無法掙脫那個悲劇性的時代,或許就是陳白露最大的生存焦慮,西方的哈姆雷特亦是如此。

  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

  封閉的劇院,邊界明顯的舞&,由此形成的跼踀性與壓迫感,讓舞&藝術更易凸顯人的生存狀態。“《哈姆雷特》的舞&設計整體是一個幽暗的地下空間,有明顯的囚禁與監牢色彩,而四週的洞穴則象徵衝破與逃離。”話劇《哈姆雷特》導演楊佳音説。

  這樣的舞&空間也確如莎士比亞所寫——彼時的世界如同一所牢獄,而哈姆雷特身處的丹麥是“最壞的一間”,充斥着陰謀與背叛,人性正在墮落,理想普遍喪失,由此,天性純善的哈姆雷特才會在復仇大業面前陷入深深的猶豫與沉思:生存還是毀滅。

  相比於傳統的戲劇風格,此版《哈姆雷特》全劇僅有四位演員,一人分飾N角,從而將不同的靈魂藏在同一副面孔下。在哈姆雷特與父親的亡魂對話時,演員通過臉部90度的高強度扭轉,瞬間完成角色切換,以此呈現哈姆雷特內心的劇烈衝突,而機械感十足的表演也似乎暗示着哈姆雷特試圖反抗世俗與身份的雙重禁錮。

話劇《哈姆雷特》劇照。(受訪單位供圖)

  “莎士比亞劇本中由伶人表演的戲中戲,在我們的話劇中被巧妙地換成了動畫片《獅子王》,後者的靈感正來源於莎翁的《哈姆雷特》。”楊佳音説,通過動物來表現劊子手,寓意着哈姆雷特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抗拒,以及對彼時橫行人類社會的獸性與暴力的拒絕。

  哈姆雷特的復仇何其艱難,皆因他是個文明人,其最終中計而亡,也是敗於那個悲劇性的黑暗時代。此版《哈姆雷特》則用滑板、制服、蘇打水等時尚元素實現了解構與顛覆。“哈姆雷特的焦慮可能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希望觀眾能夠在當代化的表達中找到緩解的可能。”楊佳音説。

  正紅旗下的眾生:積弱還是自勵?

  《日出》和《哈姆雷特》更強調個體的生存困境,《正紅旗下》則聚焦於旗人這一群體的生存圖景:大清曾是他們的“溫柔鄉”,一旦進入窮途末路,則又成了他們積弱的“鴉片”,正如老舍先生所寫,“二百多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遣,也忘了自勵”“生命就這麼沉浮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裏”。

  在小説《正紅旗下》中,老舍先生不斷借助聲音描摹着大廈將崩的晚清末世:黃河狂吼,災民哀號,都市中有狂賭聲,街巷中充斥着對暴政與國賊的切齒詛咒。而話劇藝術讓聲音這一元素更加振聾發聵:天南地北的嬰孩因餓死或凍死而啼哭,帝國主義的槍炮聲好似五雷轟頂,身處其間的,便是舊世界“殘燈末廟”中的蕓蕓眾生。

  “小説是人類對自己的關心。”《正紅旗下》尤其契合老舍先生的這句論斷。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説,《正紅旗下》於幽默中帶着心酸,在嬉笑中透着悲鳴,正是通過作者親歷的家族故事,展現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後的社會動蕩。話劇演出中,演員濮存昕扮演的老舍宛如一個旁觀者,穿越時空,游走在舞&。

  在濮存昕看來,話劇《正紅旗下》繼承了老舍先生同情與批判的眼光,透視着曾經令人屈辱的歲月:有人賒賬度日,有人拿妻換鴿,當國破了,山河碎了,有人替洋人賣命,有人荒誕到以為刺個“精忠報國”字樣就能趕跑侵略者,當然,也有人背起彈藥,保家衛國……

  話劇《正紅旗下》臨近尾聲時,曾經在族人中出類拔萃、總在找正事做的“福海二哥”,面對親人的戰死,發出孤獨而悲涼的吶喊:“誰來幫幫我啊?”空蕩蕩的北京街巷裏,只有帝國主義的槍炮聲在嘲諷式地回應他。舞&上,所有人都無力掙脫時代給予的悲劇,舞台下,我們這些生於和平年代的觀眾,又是何其幸運。(記者 孫正好 張思潔 張申博)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