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爐”之側豈容“大雪球” ——我國天文學者揭開熱木星軌道“內遷”之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09:51:5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大火爐”之側豈容“大雪球” ——我國天文學者揭開熱木星軌道“內遷”之謎

字體:

  1995年10月,人類首次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周邊發現了行星“飛馬座51b”,開啟了係外行星研究的序章。

  但稍微研究飛馬座51b的性質和軌道以後,不少天文學家就驚訝地發現:

  “它不應該在那裏。”

突破傳統行星理論的熱木星

  和木星類似,飛馬座51b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但它的軌道離宿主恒星太近了。

  有多近?地球到太陽距離的二十分之一。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上面根本沒有水,白天時是一片極端炎熱的世界,飛馬座51b離其宿主恒星比水星離太陽還要近得多。

  “這是一個與直覺相悖的發現。飛馬座51b超越了傳統行星形成和演化理論。”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謝基偉教授介紹,人類認識行星,就是從研究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開始的。內太陽系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體積和質量較小,屬於岩質行星,也稱類地行星。外太陽系則分佈着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四顆氣態巨行星和冰巨星。

  為什麼太陽系呈現出這種“內小外大”的構型?經典的行星形成理論提出了“雪線”的概念。

  正如地球上的高峰都有一道鮮明的“雪線”,在雪線以下,降雪就難以形成積雪。太陽系的雪線大致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即小行星帶的位置。在雪線以外,水汽凝結成冰,能夠更快地形成足夠大的固態核心,並不斷加速吸附氣體等物質,最終形成巨行星。而雪線以內受恒星活動影響更大,不僅難以形成較大的固態核心,可供吸附的物質也較少。

  環境如此惡劣,飛馬座51b何以安居恒星的“臥榻之側”?

  就好比大火爐的旁邊怎麼可能放得住一個大雪球呢,分分鐘就融化了。

  為了解決種種矛盾和謎題,一個全新的行星類型——熱木星,被劃分出來。

  謝基偉説,熱木星的發現堪稱天文學上的里程碑。它為人類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拓展了人類對行星的認知邊界,飛馬座51b的兩位發現者也於201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截至目前,人類已發現6000多顆係外行星,其中有數百顆是熱木星。儘管前人已經對熱木星做過不少研究,但它們到底如何形成、如何演化,仍有不少問題留待解答。

這是熱木星與其宿主恒星的藝術想象圖。(南京大學供圖)

 熱木星也“三遷”

  為什麼熱木星會出現在它本不該出現的位置,目前天文學界的主流觀點仍傾向於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打補丁”,也就是認為熱木星還是在遠離恒星的寒冷地帶形成的,只不過在某種機製作用下遷移到了離恒星極近的軌道。

  但具體是什麼機制,天文學界莫衷一是,大致有三種模型。

  首先是“盤遷移模型”,認為氣態巨行星形成後,與原行星盤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行星消耗了自身的能量,被拉向恒星,根據該模型的測算,實現軌道遷移只需幾百萬年。

  其次叫“散射遷移模型”,認為原行星盤消散後,各大行星近距離交匯,猶如一場大型交通事故,導致一些行星被“排擠”到恒星附近,形成熱木星。理論上,這種遷移的速度比盤遷移慢,但基本可以在1億年內完成。

  此外還有“長期混沌”等機制,軌道內遷用時更漫長,可能需要上億乃至數十億年。

  原來熱木星也有“三遷”。謝基偉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目標就是想精確地測算出這幾種遷移機制分別貢獻了多少熱木星。

  如何下手呢?謝基偉在熱木星與宿主恒星的年齡上找到了突破口。

  由於離宿主恒星太近,熱木星都處於“潮汐鎖定”的狀態。月球就被地球潮汐鎖定,永遠以同一面對着地球,熱木星也是如此。在潮汐耗散作用下,熱木星逐漸失去軌道角動量,不斷向恒星跌落,最終被恒星撕裂、吞噬。

  因此,年齡越大的恒星系,出現熱木星的概率應該越低。

  2023年,謝基偉團隊小試牛刀,根據74顆熱木星的觀測數據,首次發現熱木星的出現率確實隨着恒星系的年齡增長而下降。

  雖然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卻解決了困擾研究人員20多年的問題——1999年,哈勃望遠鏡曾對準球狀星團,試圖以其強大的光學成像能力探測到熱木星,結果卻一無所獲。現在回頭看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研究人員忽視了年齡這個要素。球狀星團雖然是一片稠密星區,但其中不少恒星已經上百億歲,即便曾經存在熱木星,絕大多數也會因為潮汐作用而湮沒在恒星的輝光中。

  這一次,謝基偉團隊利用中國郭守敬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探測器等國內外天文設備的觀測數據,將樣本擴大到123顆熱木星,得出了更加精確的定量分析結論。

  結果顯示,隨着恒星年齡增長,熱木星的出現率並非一成不變地勻速下降,而是“分段衰減、前慢後快”,以20億年為拐點,在此之前減少得慢,後期減少得快。

  進一步研究發現,熱木星分為“早來族”和“晚來族”,而且“早的很早,晚的很晚”。前者約佔六成,在宿主恒星形成的最初幾千萬年內便已“內遷”;剩下約四成“晚來族”,則是在接下來上億乃至數十億年的漫長歲月裏,與其他天體長期相互作用,通過“長期混沌”機制偶然被輸送到恒星附近的。

  研究團隊還對比了兩大族群的“身份特徵”,發現“晚來族”更喜歡出現在金屬元素豐富的恒星周圍,且其軌道面與恒星自轉軸存在顯著夾角。這些特徵完美印證了“長期混沌”機制的理論假設,強有力地證明該機制正是“晚來族”的主要來源。

  “天文學上將所有比氫和氦重的元素統稱為金屬。我們知道恒星絕大部分物質是氫和氦,它們進行核聚變,就會産生更重的元素。”謝基偉説,“初代恒星完全由氫和氦組成,它壽終正寢時,會通過爆炸釋放出體內所有的物質,包括聚變産生的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元素與其他星際物質共同孕育下一代恒星。因此,如果一顆恒星的金屬豐度偏高,説明它是‘晚輩’。”

  謝基偉告訴記者,此次研究産出的定量結果將用於優化以往的熱木星遷移模型,還可用於預測一些恒星附近是否存在熱木星。

  穿越過去,看到未來

  10月31日,謝基偉團隊將上述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上。這也是團隊“行星的空間分佈和年齡演化”研究計劃近5年來發表的第7篇系列成果。

  “行星的空間分佈和年齡演化”英文縮寫為PAST,直譯為“過去”,但謝基偉重新起了一個中文簡稱——“穿越”。

  “我們覺得‘過去’可能聽起來有些消極的含義,實際上天文學研究的就是過去,幾萬甚至幾十億年前的光,跨過遙遠的宇宙,觸達我們的視網膜,讓我們得以看到過去,這不就是‘穿越’嗎。”謝基偉説。

  近幾年,團隊依託中國郭守敬望遠鏡的大樣本巡天優勢,相繼構建了包含數千顆係外行星的時空數據庫,開展了各類行星系統的普查和統計研究,並在揭示熱木星和極短周期行星演化規律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此次熱木星定量研究的價值,也遠不止繪製幾張圖表、發表一篇論文那麼簡單。在謝基偉看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識人明己、鑒往知來。

  儘管熱木星與地球的性質相去甚遠,但研究熱木星是如何被恒星拉近、潮汐鎖定,再一步步耗散、吞噬的,也能夠推測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以後,水星、金星、地球的命運。

  謝基偉&&,團隊計劃將研究範圍拓展到其他行星類型,通過分析恒星系統中的岩質行星如何形成、演化,不僅能“看到”地球的未來,還有助於尋找其他宜居行星。

  就在10月31日當晚,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我們現在還在使用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探測器拍攝的數據,今年3月它已經退役了。不久的將來,我國也會發射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空間望遠鏡,屆時,我們將有更有力的工具去搜尋地球這樣的係外行星,解開更多行星演化的奧秘。”謝基偉滿懷期待。(記者 陳席元)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