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鏡語丨百年光影裏的故宮對話-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8 15:35:52
來源:新華社

鏡觀·鏡語丨百年光影裏的故宮對話

字體:

《鏡觀·鏡語》

第187期

  ↑拼版照片:上圖為1933年2月拍攝的太和門廣場第一批文物南遷時的情景(故宮博物院供圖);下圖為2025年10月10日拍攝的太和門廣場(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20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百年。

  預報的雨遲遲未到,我一早抵達故宮時,恰好雲開霧散。柔和的陽光投射在太和門的琉璃瓦上,抬眼望去,與百年前那張文物南遷的資料照片重疊——一切都變了,又仿佛什麼都沒有變。

  為了捕捉這份跨越百年的對話感,我提前將老照片存在手機裏,在太和門廣場上登高爬低,反復比對,最終選定了與歷史畫面分毫不差的視角。當古今構圖嚴絲合縫地拼接時,游客的歡聲笑語與1933年文物南遷的緊張忙碌,在同一片磚石廣場上完成了時空疊合。站在那個位置,我仿佛能看見木箱被小心翼翼抬運的身影,也忽然懂得:正是一代又一代故宮人用守護織就的長卷,才讓這座昔日帝王宮殿,在百年後依然完整地交到人民的手裏。

  這張照片於我而言,不只是影像的拼接,更是一場跨越世紀的交流——它讓我們看見,故宮的磚瓦間藏着歲月的力量,而我們都是這份傳承的見證者與記錄者。

  當把視野聚焦到百年院史的尺度上,一磚一瓦、一匣一景,皆在訴説着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與蓬勃朝氣。

  1933年太和門廣場上,文物南遷的箱匣與木架,是亂世中文脈存續的倔強堅守;2025年太和門廣場上,游人穿梭於紅墻黃瓦間,是盛世裏文化活力的淋漓彰顯。

  從文物遷徙的滄桑到文化傳播的繁榮,同一空間的今昔對照,既承載着中華文明在烽火與和平中的傳承密碼,更折射出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根脈從守護到弘揚的壯闊歷程。

  記者:金良快

  

  編輯:張傳奇 張善臣 黃臻

  鏡語工作室

  新華社攝影部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