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從“十四五”看中國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1 00:28:48
來源:新華社

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從“十四五”看中國答卷

字體:

  “十四五”規劃收官在即。

  “十四五”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領航掌舵,全國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用新的偉大奮鬥創造出新的歷史偉業,中國答卷舉世矚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

  保持定力 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5.2%!

  10月20日發布的這一經濟增速,彰顯中國號巨輪頂住了外部壓力,繼續展現強大韌性。

  潮頭掌舵,揚帆奮楫。

  “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黨中央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這是對新時代以來黨領導經濟工作實踐的精闢概括,是全國上下的最大共識。

  面對不確定性,最重要的就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十四五”期間,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全國上下積極作為、攻堅克難,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前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

  “量”上連跨新&階——

  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十四五”以來,中國經濟總量接連跨越新關口,預計到今年底有望達140萬億元左右。

  從經濟增量上看,“十四五”時期預計超過35萬億元,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超過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

  多家外媒刊文,高度評價“十四五”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認為超出預期。

  在世界發展舞&上,中國力量愈發彰顯。

  “十四五”前4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達到5.5%,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發展最穩定、最可靠的動力源。

  “質”上實現新突破——

  近期,兩則消息引人關注:馬來西亞的亞洲航空公司正洽談採購C919客機,柬埔寨國家航空有限公司擬採購20架C909飛機。

  2025年1月14日,一架南航C919國産大飛機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起飛。新華社記者 王瑞平 攝

  國産大飛機“出海”,彰顯大國重器的技術硬實力。

  第一艘國産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今年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4個、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十四五”期間的一個又一個“第一”,見證創新驅動發展步伐鏗鏘。

  2024年5月7日,我國第一艘國産電磁彈射航空母艦福建艦在首航試驗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丁子羽 攝)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充分挖掘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必然之舉。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華麗轉身:2021年至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86.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平均貢獻率為59.9%,比“十三五”時期提高11.1個百分點。縱深廣闊的經濟版圖上,中國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

  “十四五”以來,中國經濟向上生長、向好突破,還有更多注腳:

  單位GDP能耗4年累計降低11.6%,新能源汽車産銷量保持全球第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動力源地區引領作用持續增強,經濟體量佔全國40%以上;貨物貿易規模年均增長8.0%,第一大國地位更加穩固;累計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

  2025年7月9日拍攝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撒蓮鎮安全村高標準農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正逐步向更高質量、更加平衡、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轉變。

  勇立潮頭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市場准入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之一。針對隱性壁壘仍存、地方保護花樣翻新等頑疾,市場准入制度改革突出問題導向,往深水區持續攻堅。

  今年發布的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再次“瘦身”,清單事項數量由2022年版的117項縮減至106項。清單之外,各類經營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

  改革,偉大時代的勇毅之舉,發展進步的動力之源。

  經過40多年改革,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十四五”時期是聚力改革攻堅的重要歷史交匯期。

  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展新&&政策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施行《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2021年7月16日在湖北武漢拍攝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時信息畫面。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圍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進生態環境標準制修訂,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體制機制,分級分類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着眼於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

  5年間,重點領域改革“向最難之處攻堅”,一系列改革“組合拳”集中推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300多項改革舉措漸次推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直面矛盾問題不回避,剷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

  改革越深入,對開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

  “十四五”期間,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服務業領域開放試點有序開展;持續舉辦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國際經貿盛會;優化免簽政策“開門迎客”,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大至47國;給予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建交國家100%稅目産品零關稅待遇……

  從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到更加注重制度型開放,中國踐行“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的堅定諾言,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機遇。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的真誠邀約,宣示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為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注入強大信心和力量。

  堅毅篤行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走進雲南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各色花朵香氣馥鬱,冷鏈物流車運作有序。這座産業園已經吸納300余名周邊群眾“家門口就業”。

  2025年3月24日,工人在雲南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包裝鮮花。新華社發(梁志強攝)

  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從品種、價格,到務工收入……總書記看得仔細,問得具體。

  “你們這個事業搞得很興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祝你們的生活像花兒一樣美!”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給了大家更足的信心與幹勁。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7項民生指標,在20項主要指標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是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的。

  2025年8月21日,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人民醫院醫保便民服務站,居民在辦理醫保業務。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就業當作民生頭等大事來抓,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制度機制,增強工作合力。

  當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發布,從中央層面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作出頂層設計。

  “十四五”以來,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

  2025年8月25日,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孫武廣場,人社局的工作人員向市民介紹社保證明查詢相關服務。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牽動億萬家庭的民生關切。

  300多個地級市和人口大縣建設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5.6億人次;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連續4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5年間,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幸福生活的溫暖底色更加鮮亮。

  2025年4月17日,孩子們在北京市朝陽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玩耍。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4億多中國人民在共同奮鬥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邁上新的歷史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産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我們完全有能力戰勝前進中的各種困難挑戰,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更加絢麗的篇章!

  文字記者:魏玉坤、鄒多為

  海報設計:馬發展

  統籌:儲興華、杜宇、李夢嬌、陳倩

【糾錯】 【責任編輯: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