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 題:敢作敢為 善作善成——“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系列述評之二
新華社記者胡夢雪
“2024年北京空氣PM2.5平均濃度是30.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藍天成為常態”,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援引數據説明這些年推動大氣污染防治的切實成效,“我在北京APEC會議上向全世界宣布的‘APEC藍’沒有食言,實現了。”
“敢作敢為、善作善成”,是方法論,更是政績觀。中國共産黨人幹事創業,從來不是為了博取虛名,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莊嚴承諾。這種“説到做到”的行動風格,正是我們黨深得民心的關鍵所在。
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一躍。
“我堅信,到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伊始,莊嚴宣告。
一個月後,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太行山深處。驅車300多公里,冒着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地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河北阜平,走進老鄉家中問冷暖、看真貧。
那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不缺豪言壯語,也不缺運動式的東西,關鍵是看有沒有找對路子,有沒有鍥而不捨幹下去。”
堅定的決心,化為堅定的行動。
8年多時間,先後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帶領五級書記抓扶貧,“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一次次履約而來,從塞北高原到烏蒙山區,從秦嶺腹地到湘西大山……不避寒暑、不辭辛勞;一次次攻堅拔寨,從做到“六個精準”到實施“五個一批”,堅決啃硬骨頭,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認定目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決戰脫貧攻堅帶來始料未及的衝擊。習近平總書記以斬釘截鐵的戰略定力吹響衝鋒號:“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之際,當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如期照進現實,人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國人説話、中國共産黨説話、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説話是算數的!”
陜北人民至今記得一個“沼氣過秦嶺”的故事。
1974年初,剛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在報紙上讀到四川辦沼氣的報道。為解決村裏燃料短缺的難題,習近平實地調研“取經”,回來後着手建沼氣池。
建池的沙子沒有,就帶大家到十五里外的前馬溝去挖;水泥運不進來,又帶頭從十五里外的公社背回來;缺石灰,就自己辦燒灰場……
當時,有人勸他放棄:“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習近平十分堅定:“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
半年後,梁家河亮起陜北高原第一盞沼氣燈,老百姓沸騰了。
敢作敢為、善作善成,“不出成效不罷手,我們就是要有這種韌勁和幹勁”。
2014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當時秋冬季節常被霧霾籠罩的北京,迎來難得清朗藍天。
“那幾天天氣很好,當時有人問,這是‘APEC藍’,能持久嗎?我回答他們,這並不是短暫的藍天,幾年後它將是永久的藍。”
言出必行,包括藍天保衛戰在內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被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去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對習近平總書記説:“年輕時就來過北京,當時見不到多少樹,現在變得這麼好啊!”
拍板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保護大理洱海,“立此存照”;對秦嶺北麓違建別墅,扭住不放、一抓到底;關心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實地察看驗收……調研思索、解題定調,把脈開方、督促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成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一項顯著標誌和生動例證。
以“敢作敢為”的銳氣闖關奪隘,以“善作善成”的擔當攻堅克難,把一項項部署、一個個承諾從藍圖願景變為美好實景。
“只要是我們看準了的、認定了的事情,堅定信心、下決心幹,就沒有幹不成的。”戰貧困、建小康、控疫情、治霧霾、肅貪腐、抓改革、強軍隊……江山壯麗、人民豪邁的巨變裏,鐫刻下“言必信、行必果”的為政誓言。
時代出題,實幹作答。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必將以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繼續寫下“説到做到”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