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江淮大地,“向新力”處處澎湃。從量子科技到人工智能,從聚變能源到生物醫藥,“十四五”時期,依託産業躍升,合肥這座“科創之城”,已經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金融是助推科技創新的加速器,“科創之城”拔節生長,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托舉。
“從提出八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到大力推進‘6+5+X’産業集群建設,近年來合肥市的産業生態布局發展不斷迭代,逐漸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和壁壘。作為轄內的金融機構,我們根植當地實際,從組織架構調整到金融産品創新,不斷為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賦能。”中信銀行合肥分行副行長王華説。
設立科技金融中心,全面推進科技金融體系建設;深度聚焦區域科創産業痛點、企業需求,推出特色産品矩陣;與科技創新聚集區科大硅谷合作設立“科大硅谷初創貸”;落地安徽省首批科技創新債券、首單用途類科創票據……一系列新舉措奏響了金融與科創同頻共振的交響樂章。
回顧過去五年,一組組亮眼數據,勾勒出我國金融業支持科技高質量發展的答卷:
科研技術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A股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1/4;強化科技保險保障,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萬億元;首&套、首批次保險支持創新應用項目3600個……
這些數字背後,正是“十四五”時期關於金融服務如何適配科技創新的深層變革。以銀行為例,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過去幾年間,銀行早已從傳統的“資金供給者”轉變為“創新合夥人”,不僅“給錢”,而且“懂技術、陪成長、共風險”。
“一是銀行在看重科技企業的財務指標以外,更看重企業的成長性;二是提供服務更綜合和多元,緊扣科技企業需求不斷擴大服務半徑,從單純提供貸款‘進階’到提供‘股權+債權’的全方位融資方案,從單純解決資金需求‘升級’到幫企業串聯産業上下游資源;三是銀行對産業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敢於‘投小投早’。”身處金融第一線的王華坦言,與五年前相比,現在銀行對科技金融的重視程度要高很多,“打法”上也不斷升級。
“比如‘投小投早’,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因為早和小的公司其實銀行很難介入,但是現在基於對産業的深刻理解和逐步探索出‘積分卡’等機制,‘投早投小’成為可能。”王華説。
去年一家初創型企業的案例令他至今印象深刻:科大硅谷片區一家深耕類腦智能領域的企業成立於2017年,凈利潤虧損且無傳統意義上的抵押物,但是基於對其技術實力和發展前景的充分認可,中信銀行合肥分行最終以長三角區域“積分卡”産品為其提供2000萬元授信支持,還幫其對接産業資源和新銷售訂單。
不斷暢通的金融血脈,也離不開宏觀政策的有力引導。“十四五”期間,從明確科技金融的“施工圖”,到15項舉措支持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到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再到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從中央到地方,在科技創新債券、科創並購貸等新政策工具的引導和支持下,我們服務科技企業也有了更多可能性。”王華説。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我國處於建設科技強國關鍵階段,科技金融作用凸顯。“十四五”是科技金融快速發展的階段,大量信貸資源投向科技領域,加上更多政策工具提供支持,有力推動了科技貸款服務量增、價降、面擴,為基礎研發、産業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創新永不停步,金融活水加速奔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國金融體系正以更加成熟、穩健的姿態,持續為實體經濟注入強勁動能。“‘陪伴’和‘成就’科技企業是我們的理念。可以預期的是,步入‘十五五’時期,各家金融機構對科技金融的重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相關業務體量和增速有望呈現更快的增長態勢。”王華説。(記者 張莫 向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