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眼科專家韓崧:“驚心動魄”是常態,基層幫扶要“扎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5 10:36:52
來源:新華網

同仁眼科專家韓崧:“驚心動魄”是常態,基層幫扶要“扎根”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劉映)在光明與黑暗的交界處,他是一名執着的“守門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外傷科主任醫師韓崧,數十年如一日,奮戰在眼科最複雜、最危急的戰場——眼底疾病與眼外傷領域。他的手術刀下,是千鈞一髮的搶救,是力挽狂瀾的嘗試;他的診室裏,有絕望的嘆息,更有重燃的希望。近日,韓崧接受新華網專訪,分享領域內的前沿進展,以及對未來醫療資源下沉與眼健康科普的深入思考。

北京同仁醫院眼外傷科主任醫師韓崧

在創傷中守護光明,在無奈中傳遞勇氣

作為眼外傷科專家,難免要面對很多“驚心動魄”的搶救時刻。

“説到驚心動魄,對於我們來説是常態。”韓崧説,但這份平靜的語氣背後,是一些不忍描述的災難現場,以及無數個與死神和黑暗賽跑的日夜。他見過太多因意外而支離破碎的光明:玩耍時被樹枝刺穿眼球的孩子、因“熱得快”爆炸而面臨摘眼甚至生命危險的青年、車禍中遭受複合性損傷的患者……

在這些案例中,一位來自東北邊境的女孩讓他印象深刻。一顆突如其來的流彈貫穿女孩頭顱,雙眼遭受毀滅性損傷。“來到我這裡時,一隻眼睛已經沒了,另一隻眼睛……視神經全斷了,沒有視力。”韓崧説,他和團隊竭盡全力,保住了女孩眼球的形態,卻無法挽回視力。

“醫學上有很多‘無力回天’的時刻,然而,讓我感動的是女孩每次復查時,反而去安慰她的父母,説‘你們不用着急,我就是眼睛看不見了,又不是生命沒了,我還能幹很多事兒。’”韓崧説,他至今仍與女孩保持&&,希望能為她尋找一條力所能及的未來之路,“比如我們眼科可能也需要一些不用眼睛的工作……我也希望能把她這種堅強的信念傳播出去。”

在科技創新中突破,在基層幫扶中攜手

隨着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的逐步落地以及國家醫療資源的不斷下沉,在複雜的眼底病和眼外傷領域,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實質性進展。

“在遺傳性眼病、難治性眼底病變方面,基因治療、幹細胞治療等前沿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探索的舞&。”韓崧説,他特別關注“人工眼”和“腦機接口”技術。如果能夠成功替代部分人眼功能,那將是盲人群體重建光明的巨大飛躍。

而在眼外傷方面,儘管交通事故等複合傷數量會隨着社會發展、交通物流的頻繁而上升,但也倒逼醫療系統向多學科、整合化救治模式不斷升級。

“眼外傷往往不是孤立的,常合併神經、頜面、耳鼻喉甚至全身損傷,必須依靠多學科團隊共同作戰。”韓崧説,除技術突破與院內協作外,他更深刻地認識到,醫學的進步最終要依託於體系的支撐。

去年,韓崧在河北張家口第四醫院挂職副院長一年,深切體會到“管理”在提升醫療效能中的核心作用。“一個醫院要發展,不能只靠技術,還要靠機制——如何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何讓患者受益,如何讓基層醫院真正‘接得住’專家資源。領導者要把自己當成服務者,我是整體員工的服務者。”韓崧説,他將這種“服務者”心態視為調動團隊積極性、最終讓患者受益的核心,“我們讓當地醫院看到,我們不是來‘搶病人’,而是來共同做大醫療事業,讓他們在合作中實現技術、設備和品牌的全方位提升。唯有將國家級優質的醫療資源、管理理念與人文關懷一同‘下沉’到基層,才能真正幫助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在制度保障中前行,在知識傳播中預防

眼底病是一類危害視覺能力的疾病。《“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提出,持續推進眼科相關醫聯體建設,推動眼底照相篩查技術逐步覆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探索建立“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服務模式,提升眼底病、青光眼等眼病診治能力。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落、黃斑變性等致盲的眼科疾病,都屬於眼底病的範疇。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對於預防病情惡化和恢復視力至關重要。”韓崧提醒説,當前,AI眼底影像系統不斷涌現,但系統之間數據分散、訓練不足,反而可能增加臨床醫生的糾偏負擔。AI系統也需要“養分”——也就是高質量、大規模的標注數據。這方面還希望政府能加強引導與整合,減少資本驅動的低水平重復建設。

而在提升公眾眼健康素養方面,作為北京健康文化促進會眼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韓崧深感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在通過專委會整合眼科專家力量共同推動健康傳播的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地堅持做健康科普。作為眼科醫生,他每次接診糖尿病患者都會耐心講解控糖的重要性與方法,但很多患者説,去看的內科醫生並沒和他們細説過。他分析,這與醫生工作量大、宣教不計入績效等因素有關。近年來,國家取消醫院藥品加成、嚴打灰色收入,從制度上扭轉“以藥養醫”的局面,為健康宣教創造了條件。

技術是引擎,體系是軌道,而醫者初心,才是驅動一切向前的根本力量。“大醫生、中醫生、小醫生,不按年資分,而按心分。”韓崧説,眼底有光,未來才有路;心中有患者,醫療才有溫度。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