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在北京成立,這不僅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濫觴,也是中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
2025年,中國農大迎來建校120周年。一路走來,學校堅持“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辦學理念,培養了30余萬名畢業生,扎根在農業發展和強農建設領域最前線,他們為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富庶之夢不遺餘力,與祖國和人民保持着最緊密的血肉&&。
為農而生,與國同行。站在建校雙甲子的新起點,中國農大正朝着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闊步邁進。
弦歌不輟:從京師農科到世界名校
在中國農大西校區,矗立着一座灰白色門樓,其上雙龍浮雕,金色繁體“農科大學”四字在門樓上引人注目,這是百年校慶時巧匠們根據歷史照片復建的老校門。跨進這座門,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羅道莊。
近代民族屈辱、農業衰落、農村凋敝,警醒一批進步知識分子興起強農救國思潮。1905年秋,在風雨飄搖的清末亂局中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誕生,成為中國近代高等農業教育的起點。
學校提出“重農興學”,將西方實驗農學與中國傳統農學結合,並選定在今北京市海淀區阜成門外羅道莊建校,因其是“林麓河渠之地”,成為農事試驗與教學的沃土。
農學人初犁深耕自此起航。此後,全國多所院校開設農科,培養人才。1921年,清華學校開辦農科;1940年,延安自然科學院生物系成立,清華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的源頭誕生。
新中國成立後,這三所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1995年,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成立中國農業大學,學校歷史新篇章就此展開。
小麥綠了又黃,在歲月的長河中,雖然學校的校名幾經更改,校區幾度變遷,師生更迭,但強農報國已經深植於農大人的基因之中——
1939年冬,陜甘寧邊區面臨日軍和國民黨的雙重封鎖,經濟陷入極度困境。在延安的國立北京農業大學1925屆畢業生樂天宇,帶隊完成歷時47天、橫跨15縣的陜甘寧邊區森林考察,收集2000多件重要標本,撰寫《陜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報告》,提出開發南泥灣的建議,這一份報告助推貧瘠荒涼的南泥灣成為“陜北的好江南”。
愛農情懷,薪火相傳。在中國農大校史館,一張黑白照片引人注目:8名師生在麥田裏俯身查看小麥生長。這是1973年時,青年教師石元春與辛德惠等人響應周恩來總理指示,在河北曲周治理鹽鹼地的生動縮影。帶着“治不好鹽鹼地不回家”的誓言,經過多年攻堅,23萬畝鹽鹼灘已變為“米糧川”。如今,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農業綠色轉型、高質高效的現代化智慧技術正賦能鄉村新圖景。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小麥栽培及遺傳育種學家蔡旭助力北京小麥畝産突破300斤;玉米遺傳育種學家許啟鳳培育出被譽為“第一玉米”的玉米新品種“農大108”,種植面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玉米品種首位……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到“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農大人強農報國精神貫穿血脈,並正在新時代征程上繼續敢為人先、不懈探索。
躬耕沃野:從扎根田間到技術攻堅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幹事創業的廣闊舞&,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對涉農高校辦學方向提出要求,對廣大師生予以勉勵和期望。
“作為‘雙一流’高校,中國農大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中國農大校長孫其信&&,學校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守強農興農使命,努力開創學校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新時代以來,中國農大服務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一批批農大人扎根田野,用腳步丈量國土、用技術服務“三農”。
——破“卡脖子”難題:作答農業科技創新答卷
糧安天下,種業為“芯”。作為農業發展的“芯片”,種業安全對産業發展至關重要。但長期以來,在核心種源領域,我國對外依賴程度較高,部分核心種源甚至一度完全受制於人。
2021年,中國農大團隊研發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基因編輯“兩把剪刀”——核酸酶Cas蛋白(Cas12i,Cas12j),打破了國際專利封鎖,填補了我國在基因編輯核心工具領域的空白。
創建玉米單倍體育種高效技術體系,將親本選育速度提高4倍以上,讓育種坐上“高鐵”;聯合培育出白羽肉雞品種“沃德188”,實現我國自主培育肉雞種源的首次出口;打破國際櫻桃谷鴨對我國肉鴨壟斷,研發出基於低成本的北京鴨全基因組選擇體系,選育出的肉鴨品種佔據高檔烤鴨市場90%以上份額……這些“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正是農大人守護糧食安全的生動實踐。“神農”“豐登”“范蠡”等農業大模型、具身智能育種機器人、智慧農場系統等智能裝備系統,更以數字賦能為新時代農業發展裝上“智慧引擎”。
——探“惠民生”路徑:創新服務社會新模式
中國農大文科資深講席教授李小雲在2015年時,帶領團隊前往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動臘縣河邊村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建設實踐研究,為當地建設發展出謀劃策。10年前,村內極度貧困、衞生條件惡劣,大多數村民還住在人畜混居的破舊木板房中。經多年不懈努力,李小雲及團隊幫助打造了“瑤族媽媽的客房”瑤族特色民宿品牌、培訓村內經營管理人才,10年後的河邊村村道乾淨整潔、民居古色古香、村民熱情好客……
這是中國農大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定點幫扶雲南鎮康22年,幫助當地脫貧、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到扎根河北曲周半個多世紀,幫助當地改土治鹼再到實現“綠色噸半糧”;從扎根甘肅石羊河30多年,幫助當地實現年節水超10億立方米,再到駐紮雲南大理,為保護蒼洱大地的青山綠水發起“洱海科技大會戰”……一批批中國農大人深入“三農”發展主戰場,積極投身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中國農大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構建了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工作站、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等在內的“三院兩站一體系”社會服務體系,全方位、立體化助力鄉村發展。
——育“興農者”隊伍:夯實鄉村振興人才根基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
2009年,中國農大在河北省曲周縣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産一線,在完成知識、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2023年5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大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中&&,“你們在信中説,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麼是實事求是、怎麼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説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
“師生們在長期與農民的同吃同住同勞動中,理解農民、學會與人打交道,在解決農田生産實踐中找到科研選題,發表高水平論文,真正實現了教育、科技、人才相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大教授、科技小院模式發起人張福鎖介紹。如今,中國農大已在全國30個省份落地220個科技小院,深耕糧食安全、特色産業培育等核心領域,更在全球5個國家建立了8個海外科技小院,推動農業技術國際協作。
着力打造強農報國“大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引領全國新農科建設,面向國家急需緊缺領域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中國農大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發展成為一所以農學、生命科學、農業工程和食品科學為特色和優勢的研究型大學,並形成農業與生命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農業工程與自動化科學等學科群。
鏈結世界:從融通中外到服務世界
今年5月,在巴西北裏奧格蘭德州阿波迪小鎮,中國農大中巴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正在田間為農民展示用拖拉機帶起壟機作業,為當地農戶種植香菜和生菜進行土地整備。
去年11月,中巴科技小院正式成立。中小型中國農機、中巴家庭農業生産大數據系統均在這裡得以展現。這得益於中國農大工學院教授楊敏麗在國內科技小院模式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做出的實踐——針對巴西小農戶缺乏中小型農機的痛點,一面帶動中國農機企業出海,為巴西家庭農業提供適宜的農機産品;一面推廣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助力當地農民耕種、增收。
“在中國農業機械和中巴科技小院的助力下,阿波迪地區生菜和香菜的生産效率提高了數倍,農戶收入提高80%至90%。”楊敏麗説。
“中巴科技小院為巴西農民帶來了新希望。”今年5月,巴西農村發展與家庭農業部部長保羅·特謝拉來到中國農大,就深化兩國農業教育科技合作等展開交流,“技術發展是年輕人的天下,兩國年輕人為農機合作帶來了新鮮‘氧氣’。他們交流往來,相互促進學習,建立聯合實驗室、技術推廣中心和示範農場,將巴西農業發展引領向新的未來。”
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模式早在多年前就成為中外農業交流的重要方式。2019年,中非科技小院項目正式啟動,留學生首年在中國學習上課,次年回到非洲實踐中國的經驗,第三年再回到中國進行論文答辯。
“通過在中國的學習,我明白了跨文化交流的價值,也培養了實踐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河北曲周縣前衙科技小院,來自非洲馬拉維科技小院的瑪格麗正和中國學生一起,幫助當地農民解決生産實際中的困難。明年,她將把中國智慧帶回非洲,帶給當地人民。
近年來,中國農大統籌做好人才與技術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推進國際合作高水平創新發展。
學校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還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巴西聖保羅大學成立了“世界頂尖涉農大學聯盟(A5)”,並持續推進建設“A5+N”體系。
2022年,中國和拉美國家之間正式成立的第一個農業高等教育機構中國農大巴西聖保羅大學聯合學院獲批成立。截至今年,該學院已有兩屆共47名學生畢業並獲得兩校碩士學位。
面向國際前沿,中國農大建設高端智庫和跨學科合作&&,成立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秉持全球視野,學校積極參與中哈、中阿、中巴等農業合作&&建設。作為主辦方之一,在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上,邀請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位外賓專家共同研討農業科技前沿議題……中國農大正以人才培養鏈結世界,以先進農業科技在世界舞&上展示中國風采。
“站在建校120周年的新起點上,中國農大迎來了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中國農大黨委書記鐘登華&&,學校將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切實踐行“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的使命擔當,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中國農大力量”。(記者 烏夢達 余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