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展會,已連辦138屆,從未中斷歷久彌新,而且金招牌日益閃亮。
10月15日開幕的第138屆廣交會,展覽面積達155萬平方米,7.46萬個展位數和超3.2萬家參展企業創歷史新高。
再便捷的網上交易,也替代不了相握相擁的溫度。誕生於對外開放前沿窗口廣東廣州的廣交會,不僅是一個展,而且已經發展成為50多個全球級專業展的嘉年華,更是30萬境外採購商和3萬多家參展商在珠江之畔的年度之約。
1957年,廣交會破冰起航。不管國際形勢如何風雲變化,廣交會始終風雨兼程,不負期待。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的廣東與廣交會風雨同舟,相互成就。去年廣東貢獻了全國外貿增量的近40%,進出口總額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今年上半年廣東外貿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貨物貿易進出口達4.55萬億元,有力支撐全國外貿大局。
當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貿易格局深刻變革,廣交會以其不平凡的歷程,再次櫛風沐雨,勇立橫流。“中國第一展”將從生動的視角再次證明,中國經濟是一片無懼風雨的“大海”。
關鍵時刻,為什麼總是廣交會
一直以來,急外貿之所急、服務國家大局、始終改革創新,就是廣交會的生命力所在。
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經貿局勢動蕩加劇之時,第138屆廣交會如期而至。
回望歷史,謀劃成立廣交會的1956年,正是國際形勢動蕩、波詭雲譎之際。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導致中國對外貿易受限。
1957年初,新西蘭商人潘西佛收到了第一屆廣交會的邀請函,但躍躍欲試的他卻遭到了當時本國商務部門的勸阻。
這就是當時環境的真實寫照。
但逆流擋不住應運而生的廣交會。1957年舉行的第一屆廣交會上,有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1223名客商參展,成交額達到8657萬美元,佔當年全國創收現匯總額的20%。破冰成功。
而第一次受阻的潘西佛,在半年之後終於突破障礙,來廣州參加了第二屆廣交會。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不到兩個月,由美國波音飛機、環球通訊等40位公司高管組成的美國貿易代表團受邀訪問廣交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訪華的美國貿易代表團。
如今同樣面臨複雜局面的第138屆廣交會,依然有大批的採購商不遠萬里而來。據廣交會主辦方統計,截至10月13日,境外採購商預登記數比上屆增長了10%。
“可以説,廣交會從開始就是因應國際國內重大格局變化而生,與生俱來地流淌着關鍵時刻顯擔當的血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説。
廣交世界,互利天下。被外來客商稱為“參加的國家和地區數超過聯合國的會員總數”的廣交會,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一直在求新求變。
首次開展補償貿易,首次開展來料加工、來料裝配業務……在我國改革開放起點的1978年,第44屆廣交會讓人們嗅到了春天的氣息。
2001年,中國加入WTO,廣交會隨即也先後從“一館一期”改為“一館兩期”,再改為“兩館兩期”。
張燕生説,從24小時辦證、外幣自助兌換到144小時過境免簽……在每一次全國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節點,廣交會總能見風氣之先。
是“晴雨表”,更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加速器”
廣交會不僅是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在廣交會上展品的變化裏,更能明顯感受到我國生産力發展的脈絡。
廣交會創辦初期,以出口中小商品、糧油土畜産品為主。69年過去,參展商品已從初級産品、勞動密集型産品為主逐步向機電産品、高新科技産品為主轉變。
如今在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本屆廣交會上勁吹“向新”“向智”“向綠”之風。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王志華説,本屆廣交會擁有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稱號的優質企業突破1萬家,創歷史新高。據展前調研,預計現場展示新産品(近一年研發)超100萬件、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産品近110萬件、廣交會首展産品近80萬件。
具備激光精準定穴與智能控溫功能的艾灸機器人、基於AI識別人體筋膜結構的按摩機器人……攜多款技術先進的商業服務機器人參展的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謝凱旋説,協作機器人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半年公司相關業務收入同比激增165.5%。
在印尼長友集團相關負責人看來,中國的産業門類齊全、産品種類豐富,且在質量、技術、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持續進步。
69年來,在廣交會上獲得機會、發展壯大的企業不勝枚舉。到如今,每一屆廣交會上依然有成千上萬的企業和客商,遠赴中國尋找商機。
在廣東,全省正持續深入推進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更好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的廣東,成為眾多采購商的首選目的地。
今年10月初,一批來自歐美等地的採購商就已迫不及待,提前抵達位於廣東佛山的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地探廠。德國品牌採購商漢斯接受採訪時説,因為廣交會期間檔期緊張,所以特意提前過來,以便更深入了解新技術、新産品,洽談新訂單。
69年來,廣交會已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累計現場出口成交總額過萬億美元,到會境外採購商過千萬人,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合作和友好往來,也為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注入動能。
“可以説,廣交會不僅是‘溫度計’,更是‘加熱器’。”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符正平説。
“永不落幕”,廣交會為全球貿易注入“穩定性”
從僑光路陳列館到琶洲展館,69年來廣交會從未中斷過,在時代和技術潮流中不斷煥新的廣交會“永不落幕”。
無數蓬勃向上的故事在這裡演繹。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廣東不僅向改革要動力,還充分發揮廣交會對外開放&&作用,不斷塑造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推動外貿量質齊升。
2024年,廣東外貿進出口達9.11萬億元,貢獻了全國38.7%的貿易增量,在全國外貿中佔比超過20%,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大局和全國外貿大局。
69年來,廣交會證明,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作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不曾間斷的廣交會已成為良效“穩定劑”,以自身的確定性幫助全球貿易克服不確定性,為中國外貿帶來信心,為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帶來穩定因素。
——服務國際貿易,“該做的生意還是要做”。美國遠東經紀有限公司區域經理瑞貝卡已深耕中美貿易20多年。每年,她都幫美國企業採購中國産品,僅在廣東的年採購額就接近1200萬美元。今年以來,持續發酵的關稅摩擦讓她的心情跌宕起伏,但她依然堅定地參加廣交會的各類活動。
“該做的生意還是要做,大家要共同面對風高浪急。”瑞貝卡説,中國供應商優勢明顯,即使有關稅壓力,公司仍與東莞等地的約10家核心供應商保持着緊密合作。
——促進內外聯通,“廣交會是不變的依託”。德國歷德卡福連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中國總經理斯特凡·希爾蓋斯特説,公司已在亞洲深耕20年,如今已發展為覆蓋亞太地區並以中國為堅實根基的成熟區域網絡。
“從一開始,中國對我們而言就不只是最大的採購市場,更是戰略核心腹地。在這裡,我們深耕夥伴關係,積極擁抱創新,構建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他説,“廣交會始終是我們不變的依託,不僅是採購戰略的核心支柱,更是我們深入了解中國製造業發展動態的重要窗口。”
——推動經濟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來自印度的採購商賈尼今年已經多次訪問廣東,他期待尋找長期合作的可靠工廠,挖掘家居領域的新技術和新創意。
在東莞參觀了高度自動化的傢具工廠後,賈尼感到既震驚又振奮。“雖然在網上看過這類産品,但親身體驗還是第一次。我從沒想過工廠幾乎不需要人工操作。親眼看到中國的數字化工廠,機器運作誤差幾乎為零,實在令人驚訝。”他説,期待能在海量新産品、新創意的加持下,找到新的貿易增長點。
在地緣政治分裂、經濟危機反復、關稅摩擦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廣交會參展人數和規模屢創新高,顯示出“中國第一展”正為動蕩的世界貿易注入穩定性。
巴西昆內克西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裁傑西·吉馬良斯在廣交會上不僅找到了産品,也收穫了深厚的情誼。他説:“10多年來,我們與中國供應商建立了牢固的友誼。他們不僅是我們的商業夥伴,更是值得信賴的顧問和真摯的朋友。”
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在謀劃“十五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時期,作為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展品種類最全、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展會,廣交會正努力成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
“這裡正塑造着貿易和經濟的未來,等客商再次滿懷期待而來。”傑西·吉馬良斯説。(記者 陳凱星 吳濤 丁樂 洪澤華)